石油业:威胁近在眼前 改变迫在眉睫

   2016-08-25 中国石化报环球周刊

58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油价从曾经的100美元/桶跌至30美元/桶以下,虽然之后有所反弹,但整个行业都陷入极寒中。于是,

众所周知,油价从曾经的100美元/桶跌至30美元/桶以下,虽然之后有所反弹,但整个行业都陷入极寒中。于是,不得不探讨两个问题:第一,是什么导致油价崩溃?第二,油气工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是什么导致页岩油的繁荣?

这两个问题涉及同时发生的3件事。首先,由于技术的突破,非常规钻探带来的额外石油供应量随之增加。美国页岩油产量从2007年1月的120万桶/日一跃增至2015年4月的560万桶/日。而近期,这一数字则降至2016年3月的506万桶/日。

持续的高油价使得页岩油气工业迅速发展,一些盆地的采收率也有所提高,2015~2016年达到50%~60%,而美国七大盆地的石油生产效率也有惊人提升,鹰福特页岩区每口井的石油产量由2007年1月的42桶/日增至2016年3月的829桶/日。

数据显示,美国页岩区的石油钻机数量2014年10月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在油价低于30美元/桶的盈亏平衡被打破后,一些油气公司仍在艰难维持生产。

汽车工业的结构变化

其次,超过72%的石油被消耗在运输部门(如陆路、航空、铁路、海运)。因而,汽车行业的任何革命都会影响未来全球石油需求,从而影响石油公司的发展。

过去十年,运输部门发生结构性变化,内燃机汽车逐渐被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天然气汽车所替代。此外,燃料效率、半自动和全自动车辆必会减少全球石油需求。

在有多少石油会被电动汽车的繁荣所替代的问题上,业内专家预计,2040年4.23亿辆电动汽车可能减少石油1310万桶/日,且最高可能减少石油3890万桶/日。

电力需求与可再生能源革命

再次,在全球经济繁荣的情况下,由于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强大的正比例关系,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从历史经验看,煤炭一直是发电的主要来源。在一些国家,煤炭的发电比例远超过60%。2010年,全球煤炭发电份额占40.2%,天然气占22.4%,水电占16.5%,核电占10.8%,太阳能与风能占2.7%,其他类型能源占7.4%。

然而,彭博新能源财经研究称,十年内,随着对化石燃料需求的大规模减少,获取电力的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可再生能源增长和成本降低

1995年,全球发展风能产业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2015年,这一范围扩展到105个国家。2015年底,全球累计风能发电量增至432.42吉瓦,而1995年这一数字仅为4.8吉瓦。可再生能源的实质性增长与技术改进和成本降低有密切关系。

风能与太阳能成本下降太快,甚至目前已跌入极低价格的煤炭和天然气都无法阻止它们的增长势头。2015年,全球风能发电容量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63吉瓦,相当于60座核反应堆的发电量。这也使得今年1月风能发电的地位超过了核能发电。世界风能协会称,“未来5年,风能发电装置将增加一倍,而这股增长势头将由中国来引领”。

2015年,光伏发电容量增加了200吉瓦。4年内,预计全球光伏发电容量将增加一倍以上,至少达到400吉瓦。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到本世纪40年代,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风能和太阳能将成为最便宜的能源形式。

无论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范围有多广,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十年公路运输的石油需求一定会减少,而总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的大幅增加将对煤炭和天然气在发电领域的作用造成重大影响。如果化石燃料份额2040年从目前的86%降至45%(石油和天然气从57%降至30%),油气公司的生存将面临巨大问题。预计从现在起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将达到7.8万亿美元(其中太阳能达到3.4万亿美元,风能达到3.1万亿美元,水电达到9110亿美元),而与化石燃料相关的投资仅占2.1万亿美元。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油气公司面临的威胁,而威胁到底有多大,还要靠时间来证明。

油气工业的未来

假设油气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进入深度睡眠,并在2040年醒来,他们将惊讶地看到,世界已完全改变。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不停地在街上穿梭;家庭也将自己生产能源满足自己的需求;城市大部分房屋都将覆盖太阳能电池板来满足加热及冷却、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和烹饪等电力需求;在农村和偏远地区,风电场将十分普遍,产生的电力足够满足社区需求。

苏醒过来的油气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将作何反应?特别是当油气资源的作用已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变化的情况下,油气公司需要正确评估现实,并相应改变战略,以免陷入惨淡的境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