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失败八次,BP开拓阿拉斯加的那段历史是一个交织着希望和失望,信心和否定,冰雪中守望到柳暗花明的故事。借回述这段历史向所有石油人致敬,敬无畏的胆识,更敬不懈的坚持。
很长一段时间,BP都被称作 "Two Pineplines Company" (以两条管道立足的公司)。这两条管道一条指北海,一条是阿拉斯加。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BP开拓阿拉斯加的那段历史。历经十年,失败八次,这是一个交织着希望和失望,信心和否定,冰雪中守望到柳暗花明的故事。我们也想借回述这段历史向所有石油人致敬,敬无畏的胆识,更敬不懈的坚持。
风卷残雪,大地苍茫。溪岭绵延千里横亘于阿拉斯加北部这块寂寂无名之地。从其北侧山脚下,延伸出一片16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冻土带,一路倾斜而下,最后没入北冰洋刺骨的海水不知所终。这里便是北坡。
1959年营地驻扎在无人问津的冰雪荒原-------阿拉斯加北坡地区。
自1万年前冰川退去之后,只有因纽特人、北极熊和驯鹿在北坡出没,狭路相逢时要么丧命,要么取了对方的性命,因而内心经常是崩溃的。其余则一成不变:朔风长啸,荒无人烟,寒冷寥落,直至终岁穷年。
大量驯鹿奔驰在阿拉斯加人迹罕至的北坡地区。
1952年
二战之后,美国地质服务公司曾奉命为国找油来到这里,热闹了一阵却仅有几个微不足道的发现,便又悄然走了,于是这里重新归于周而复始的静寂,好似从未有事发生过。
1952年,阿拉斯加第一次进入了BP勘探部几位大神的法眼。那时BP还不叫BP,而是叫做英国伊朗石油公司。这一年对于英伊公司的员工而言,一切已经都变了。不久之前,公司刚被摩萨台先生不客气地请出了苦心经营了近五十年的伊朗。那里有公司最核心的资产,这从当时公司的名称就不难看出。
一切似乎都要失去了,这是一个比全国人民连续两年喜迎油价下跌都要致命的打击,大厦似乎将倾。然而英伊公司的员工们内心并未崩溃。几十年来,他们已习惯了四海为家的冒险生涯,决心要找到新的资源来弥补在伊朗损失的储量,哪怕为此要走到天涯海角。
地图中显示出BP在阿拉斯加早期的勘探区域。
在勘探部的大神们眼中,溪岭北坡地区有多处大型地质结构似曾相识,总能让他们联想起当年在中东勘探时那些熟悉的风物。然而世界那么大,盆地那么多,最重要的是,公司当时正值秦琼卖马般落魄,囊中羞涩,钱只够吃饭的,而阿拉斯加却位于极北苦寒之地,本就困难重重且北坡又发现廖廖。因此在骨感的现实面前,只能怀着“有朝一日此加必火”的梦想,让北坡在新勘探项目的排名中名落孙山了。
1957年
五年后,一家名为富地石油的小公司在阿拉斯加南部的安克雷奇打出了石油。一夜之间阿拉斯加真的火了。那一年,BP勘探部正与北美的合作伙伴辛克莱尔公司一道,准备去特立尼达和加拿大闯一闯。辛克莱尔于是也想拉上BP一起去阿拉斯加凑个热闹。 BP 总地质师彼德·考克斯先生对这个建议一点也不排斥。他应该就是当年在地图上端详过阿拉斯加的几位大神之一。他老人家坐飞机在阿拉斯加上空考查了一番后宣布,溪岭山麓与伊朗的扎格罗斯山[1]形制相近。不久,在考克斯先生荣升勘探部本尊之后,便又立即打发人去北坡实地考察。最终的考察报告于1959年2月出炉,其中指出:“那里适于钻井的背斜规模之大等同于伊朗,长度达20英里。”伊朗的主要油田位于扎格罗斯山西中部山麓。
1959年
此刻,所有人正挤在阿拉斯加南部的安克雷奇抢地盘。BP看了看觉得自己身子骨单薄,恐怕挤不过那些膀大腰圆的美国公司,不如就此趁机到溪岭去,北坡此时尚无人问津,弄几个区块要容易得多。两个月后,在1959年4月,BP就在溪岭拿到了一个200平方公里的区块,并获得了可再拿到另外400平方公里的优先权。公司火速派勘探队进入了北坡,以便充分利用北极即将来临的夏季快速展开作业。然而,即便是在冰雪稍融的夏季,极地的天气仍然十分恶劣,连续多日被困在帐篷里寸步难行是家常便饭,但这对于BP的勘探英豪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1961年,地质学家在阿拉斯加进行地质考察。
1963年
然而,到了1963年,在寒风中辛苦打拼4年之后,BP在溪岭山麓的勘探一无所获,考克斯先生对这里的出油希望也就此落空。但公司并未因第一次勘探失败而气馁。世界上没有土行孙,看不到地底下真的有什么,因此勘探从来就是高风险的买卖,有大作为的勘探者向来靠的就是胆识。于是在这一年,勘探部决定把勘探重点北移到乌米阿特一带。多年前美国地质服务公司就曾在那里找到过油,航拍照片和地震数据也显示出这一带地下有几个大型构造。
这年夏天,一台加拿大钻机被装上船,先从麦肯锡河顺流而下流入北冰洋,然后又沿着北部海岸一路向西到达科尔维尔河口,再沿科尔维尔河逆流而上,在流浪3200公里后最终抵达了乌米阿特,而它的历险却刚刚开始。
在极地皑皑的冰雪之中,钻机吼叫着推着钻头撞入北坡寂静的大地。
在极地皑皑的冰雪之中,钻机吼叫着推着钻头撞入北坡寂静的大地。开钻了。即使奇寒经常会冻裂钢管、冻住润滑油,也挡不住这台钻机18个月战天斗地,最终共打出了6口井。功夫不负有心人,BP在这里终于有了油气发现,只可惜产量少得可怜,没有商业开发的价值。
第二次失败后,一些人开始手摇蒲扇出场了。“看,我预测对了吧,早说过那里肯定没油。”“吃饱了撑的跑到溪岭去,当初就应该听我的去安克雷奇,真是目光短浅”。
遗憾的是,BP是个内心强大的公司,既不惧5年半以来的挫折,更不会为这些闲人闲话所动。在开始打井的同时,BP北坡勘探队已在年轻的地质学家吉姆·思班的带领下,对北坡开始了更大范围的地质调查。从1963年到1964年,勘探队在科尔维尔河附近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岩层穹顶构造。此外,在其东部不远的普鲁德霍湾,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个较小的、看上去不算完美的构造。实际上,思班尤其被那个较小的构造所吸引,他觉得这个构造所呈现出的弯曲形式非常利于石油的聚集。
1964年
1964年9月,BP向阿拉斯加州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获得科尔维尔河地区的勘探权。由于没有其他公司对这一地区感兴趣,最后BP以均价每英亩6美元的低价获得了一个面积为31万8千英亩(约每平方公里1482美元,共计1287平方公里)的区块。
1965年
9个月后,1965年7月,普鲁德霍湾地区的勘探权也开始招标了。这时,其它公司也开始对这个多年来只有BP独自徘徊的地区产生了兴趣。但遗憾的是,在溪岭勘探失败的打击下,BP在美国的合作伙伴辛克莱尔公司决定退出冒险。普鲁德霍湾构造是BP发现的,这次公司决不会退却。投标前,BP再次看了看自己单薄的身子骨,觉得在普鲁德霍湾中心地区的勘探权竞标中仍然争不过那些膀大腰圆的美国公司,遂决定赌上一把,去争取那些位于边缘的区块。在BP看来,普鲁德霍湾的构造形式与当年公司在伊朗的油田的构造形式惊人地相似,而在伊朗,储层更厚且更高产的油藏正是位于构造的边缘。最终,BP以每英亩16美元的价格获得了9万英亩位于边缘地带的区块(3952美元/平方公里,共计约364平方公里),而富地-汉博联合体以每英亩96美元的价格获得了中心区(23712美元/平方公里),这一价格是边缘地区的6倍。
1966年
1966年初,BP在科尔维尔河区构造的顶部打了一口井,但却是一口干井。那里也许曾经有过一个巨大的油藏,但显然资源已经随着岁月流逝而去了。
1967年
1967年1月,更多普鲁德霍湾区块的勘探权被州政府拿出来出售。BP再次出手,以与之前几乎相同的价格购买了6个位于构造边缘的区块。与其它公司相比,在购买勘探权方面,BP花的钱平均只有别人的一半。
然而即便如此,公司却渐渐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脚,开始觉得这些钱可能要打水漂了。这一年,在科尔维尔河区的第二口井仍是干井,这标志自1959年以来,BP在北坡的勘探已连续失败了8次。在过去的9年中,BP在阿拉斯加北坡花了3千万美元,雄心勃勃、满怀希望而来,多年之后却仍两手空空。这一结果似乎被那些摇蒲扇说风凉话的人说中了。
1968年
1968年初,公司再没有钱往北坡投了,决定冰一化就收拾收拾离开阿拉斯加。就在这年三月,BP的人刚刚把铺盖卷好,就传来了“大西洋富地公司打出了石油”的消息。大西洋富地公司是由富地石油与大西洋炼油公司合并而成的。3个月后,他们打出的第二口井更加成功,表明了普鲁德霍湾必有大油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第二口成功的油井正是用那台千里流浪而来的加拿大钻机打出来的。BP在准备离开之前已将这台钻机转让给富地大西洋了。这台神奇的钻机9年来在BP的手里却连一口井都没成功过。大西洋富地公司喜大普奔,立即开了一大张极富吸引力的支票给BP,要帮失败者一把,买下他们手中所有的北坡区块,让他们体面地回家。
然而,BP勘探英豪们丝毫不为金钱所动,勒紧裤腰带弄了笔钱经白令海峡又运了台钻机过来,于1968年11月顶着酷烈的寒风第9次开钻。他们心中的信念正如我国先贤诗中所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BP在阿拉斯加北坡普鲁德霍湾的第一口井,名为普特河1号,钻挖于1968年11月20
1969年
1969年3月,在一个命运无常的瞬间,就如同60年前波斯的那个早晨,石油从BP的普特河1号井汹涌而出,彻底震动了16万平方公里的北坡荒原。
1969年3月石油从BP的普特河1号井打出,工程师倒油的历史性时刻被永远铭记。
完后记:普鲁德霍湾油田是北美大陆发现的最大的油田,其储量毫不逊色于中东和北非的巨型油田。当时所发现的储量中有60%位于BP所拥有的位于构造边缘的区块中。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