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或将被征税 润滑油品质升级迫在眉睫

   2016-12-26 中国网

61

核心提示:这几天一张雄鸡内出血的图片火了,透过图片发现大半个中国都笼罩在雾霾里,北方多地相继出现污染物指数爆表

这几天一张“雄鸡内出血”的图片火了,透过图片发现大半个中国都笼罩在雾霾里,北方多地相继出现污染物指数“爆表”的情况,中国这只雄鸡真的病了。面对着持续了好几年的雾霾,政府方面也在积极布局,包括产能结构调整、环保立法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环保税法草案二审稿,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指出,目前环境保护税涵盖的税目范围较窄,建议适当拓宽其征收范围,其中机动车等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尾气以及造成的交通拥堵也被认为应当列入环保税的征收范围之中。

低质润滑油会造成汽车尾气不达标

虽然关于汽车尾气是否是雾霾形成的首要原因至今争论不断,但中国2.6亿辆的汽车保有量在那儿,雾霾的形成离不开这个数字的“贡献”,这或许也是专家建议对汽车尾气征税的原因之一。所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已经通过提高汽油标准、提高发动机排放标准来降低排放。但说实话好多人对汽车尾气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只知道汽车尾气有污染,却并未深入去追问这种污染的成因,因而往往忽视一个关键因子——润滑油,润滑油品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车辆的维护,更直接关系着尾气的排放是否达标。

众所周知,润滑油有“汽车血液”之称,就汽车本身而言,低质润滑油的危害相当大。除了对发动机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汽车产生更多磨损、腐蚀,造成润滑油和燃料油的消耗以及漏气,而更短的换油期限导致废油增加,增加了汽车的维护成本。对环境而言,低质润滑油的低性能、低能效转化以及自身的不可降解性等,会直接增加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对环境造成污染。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发动机、燃油基本达标的同时,目前使用低级别润滑油已成为诱发尾气排放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酯类油的广泛使用被认为是趋势

针对当前因为润滑油品质问题造成的汽车尾气污染,整个行业都在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润滑油在能效和环保方面的升级换代。但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既能满足高品质发动机的工作要求,又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归属于API基础油分类中第V类的酯类油可以说的不错的选择。据了解,相对于矿物油,酯类油具有更好的高温性能、更优的粘温特性和低温性能、很强的氧化稳定性和润滑性、抗燃性、抗辐射性、较低的挥发性和化学稳定性、可降解性、可再生性、良好的添加剂感受性等诸多优越性,也因此被认为是润滑油未来的发展趋势。

因为酯类油只含有碳、氢、氧元素,并且由于酯基(COOR)的存在,从而为微生物攻击酯分子提供了活化点,使得酯分子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尽管酯类油具备明显的优势,但由于目前价格的高昂以及国人对润滑油认识上的不足,酯类油更多是用在航天航空、精密机械加工等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而在大众汽车消费市场上的使用并不广泛。但趋势不可逆,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一步推动技术的创新升级以及大众的消费认知,酯类油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

“源天1号”填补行业空白

目前汽车润滑油市场,相对于美孚、壳牌、昆仑、长城等国内外大牌,近期市场上一款名为“源天1号”的复合酯合成润滑油倒更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据了解,“源天1号”是由北京润华源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历经17年自主创新,自主研发,采用更先进、更环保的生物制备工艺技术,通过生物催化法合成的一款生物复合酯类合成润滑油。该项技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采用生物技术制备合成酯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发达国家仍然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技术,率先在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家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源天1号”不仅能够通过生物降解、挥发解决污染问题,而且在性能上达到世界上最优等级,公司已通过美国石油协会(API)的SN级认证和环保认证。记者采访了解到,“源天1号”的含水量、酸值水平等远远低于其它工艺生产的酯类油,具有抗磨性,分子结构中含有较高活性的酯基基团,易于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润滑油膜,具有较好的抗摩擦磨损性能。此外,它既耐低温,可以在-51 °C以下的环境中使用,也耐高温,不易燃,常温下稳定,闪点可达到239 °C以上。

据权威机构的实验数据,“源天1号”汽油机油的使用寿命为1年2万公里,柴油机油的使用寿命达到了1年6万公里,并且其对机电的保护作用明显,可以延长机电设备寿命1-2倍。如今,节能减排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旋律,环保的压力促使中国工业4.0必须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润滑油作为汽车工业中的重要一环也势必会顺应这种趋势。从目前国内、国际的实践中来看,生物润滑油是最为环保的产品,并且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升级,其性价比优势将会更加突出。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