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大油田为我国石油战略提供新的支撑点

   2011-05-13 石化石化

123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常学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冀东这个储量达10亿多吨的大油田的发现,对我国石油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油田的勘探过程到储量的确定都给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新技术可能不断探明新储量
  
  常学军说,这个特大油田勘探的过程就是不断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的过程。早在1988年,他们就开始在渤海湾勘探石油的过程,1997年他们二次三维地震采集获得成功,形成一套适合冀东油田地质特点的地震采集方法系列,开创了国内二次三维地震勘探的先河。随后不断克服一系列地质勘探和工程施工方面的难题,大大加快了勘探步伐。今年4月终于成功地打出了第一口千吨井。在南堡一带他们共打了67口井,通过三维地震勘探理论确定了这个油田的储量,“是个少见的大油田”。

  常学军回顾冀东南堡油田的勘探过程,很感慨。他说,“这个油田的发现提示我们:一、我国地质构造复杂,有着很好的成油结构和成油期,石油资源潜力巨大。只要不断采用新型的石油勘探技术就有可能不断探明新的储量。二、不断采用新技术有利于提高石油资源的采收率和利用率。这采收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对我们来说就会减少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投资,对我们国家来讲就更加重要。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有利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油田的安全环保系数,打造绿色环保油田。这对石油资源需求日益增加的我国来说尤为重要。”

  几年之内产量可达1000万吨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的态势。庞大的经济规模,对石油资源需求也很庞大,储量大的油气田资源对我国的石油战略将产生重大影响。

  专家认为,这次发现特大油田,对我国“稳定东部、开发西部”的石油战略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稳定东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稳定东部”重要的是稳定产量,并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产量。这次发现是1962年以来第四次储量增长的高峰期,储量的大幅度增加必将对产量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产量的稳定增长。

  二是进一步增强国内石油的供应能力。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石油产量已从1949年的12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8亿吨。冀东南堡油田的产量去年已经达到170万吨,如果国家战略允许,几年之内就可增加到1000万吨,还可能更多。这就使我国石油产量又进入一个稳步增长期,提升我国国内石油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

  三是能够提升我国调控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赢得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去年我国进口原油已经达到1.4亿吨,占消费总量的44%,临近警戒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仍会大量进口国外原油。我们有这些大储量的油田做后盾,在国际市场上就会赢得进口的主动权,在价格上更加合理,发挥进口原油的最大效益。一旦国外市场出现动荡,我们就可以随时增加我国自己的石油产量,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带来三个层面的发展冲击波

  有关部门专家分析说,这个特大油田的发现,将对唐山及河北当地经济、环渤海区域经济以及我国石油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带来冲击波效应。

  一是为唐山及河北经济带来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辛志纯说,这个大油田就在渤海湾腹地,距离唐山市只有100多公里,这给唐山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带来极为便利的条件,也给曹妃甸地区发展石化项目提供了方便。如果未来几年油田产量达到1000万吨,对唐山相关产业的带动不可低估,将大大促进唐山市的交通运输、石化产业配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大大增加就业岗位。不久的将来,这里可能诞生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

  河北省发改委主任沈小平介绍,开发建设冀东大油田,将为河北发展石化产业提供历史性机遇。石化产业是河北省三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但来自河北石油化学协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7763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就占了90%以上,原油加工业亏损过大。而冀东南堡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建设,给河北改善石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他们将在曹妃甸工业区建造新的石化产业基地,建设高品位、高质量,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崭新的石化产业。

  二是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能源支持。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个大油田的出现,给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提供新的可靠的原油供应渠道,必将促进这些地方的石化产业的大发展,进一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对未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就像大庆油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一样,冀东南堡油田也会影响我国整个石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促进其布局的重新调整和优化。从而提升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进我国从石化产业大国向石化产业强国转变。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