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首家售电公司享电改红利
大庆油田转型自救分析师表示,在油价下行的格局下,电力购销及增值服务将是石油企业自我救赎的新途径
大庆油田转型自救
分析师表示,在油价下行的格局下,电力购销及增值服务将是石油企业自我救赎的新途径
近日,中石油对外透露,旗下首家售电公司--大庆油田售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庆售电公司)在成立3个多月后,获得了电力业务许可证,预计年减少电费支出1.3亿元。
目前,大庆售电公司已经确立了“立足现有油田市尝放眼中国石油用电市尝逐步参与全国售电市潮的“三步走”战略。
需要一提的是,由于油价下跌,这几年大庆油田正在逐步减产,且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一直在寻找转型的机会。
分析师表示,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潮下,油田电力开始焕发新生,在油价下行的格局下,电力购销及增值服务将是石油企业自我救赎的新途径。
中石油首家售电公司
享新电改红利
记者从中石油了解到,大庆售电公司筹建1年、成立3个多月,就获得国家电改红利——国字号“电力业务许可证”,购电时享受“批发”价格,预计年减少电费支出1.3亿元,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中迈出坚实一步。
据了解,大庆油田电力集团不仅承担着为油保电任务,还承担着大庆市近30万户居民、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一般工商业用户的转供电职能,年转供电量达13亿千瓦时。
2016年1月份,大庆油田电力集团成立售电公司筹建工作组;同年7月份获得国家能源局东北监管局颁发的东北地区第一张电网企业之外的、明确供电营业区域的供电类电力业务许可证,享有了与地方电力企业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为大庆售电公司运行配电网奠定了法律基矗同年8月18日,中国石油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售电公司;同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大庆油田增量配电网项目成为全国第一批105个试点之一,经黑龙江省物价监督管理局批准,大庆油田售电公司购电享受批发价格,首享电改红利。
从大庆油田售电公司成立的过程来看,堪称迅速。
按照“立足现有油田市尝放眼中国石油用电市尝逐步参与全国售电市潮的“三步走”战略,大庆售电公司拿到了“电力业务许可证”,从前的“用户”变为了售电方,从而理顺了购电价格,在推动改革创新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大庆油田售电公司具备同类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华创证券分析师王秀强表示,其背后有中国石油提供投资、决策、市场开拓、石油系统内资源调度等保障支持;地处油城大庆,本地油田每年150亿千瓦时电力市场是售电公司起步阶段的家底;具备发电、配电、售电一体化的优势,在大庆供区内具备先天的排他性;大庆售电公司有望承担中石油系统电力购销,电力业务异地扩张空间大、可操作性强。
大庆油田
借售电改革转型自救
自2014年油价开始下跌以来,大庆油田所面临的困境就愈发明显。
根据公告资料,大庆油田2015年实现收入1553亿元、利润102亿元、税费358亿元。受油价下跌影响,较2014年分别减少1002亿元、542亿元、530亿元。2016年前两个月,油价持续走低,大庆油田亏损额已达50多亿元。
同时,2015年,大庆油田首次实施减产,计划到2020年将原油产量调减至3200万吨,年均减产约114万吨。
而大庆油田实施减产战略除了受困于低油价,另一方面也与自身资源不断枯竭有关。
大庆油田原党委书记姜万春就指出,大庆油田后备资源接替不足,剩余可采储量仅有1.97亿吨。每年新增的探明储量,低渗透、超低渗透占比80%以上,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庆油田开发效益逐年变差。主力油田综合含水已达94.64%,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已达92.31%,总体经济效益持续下滑。
卓创资讯分析师高健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其它主要产油国相比,我国石油资源储量偏低,主力油田开采年限较长,且剩余可采储量捉襟见肘,大庆油田三次驱油技术的应用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原油生产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这几年大庆油田也一直在尝试转型,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姜万春也曾表示,大庆油田作为石油开发企业,创新转型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从2016年开始的新电改持续推进,不少企业都纷纷成立了售电公司。但市场未料到的是,这同时也给了老油田转型的机会。
除了大庆油田,去年10月份,中石化河南油田水电厂取得由国家能源局河南监管办颁发的电力业务许可证(供电类)。这是中石化系统内首张电力业务许可证。这标志着河南油田具备电力营业资质,在电力体制改革以及参与电力市场竞争上迈出重要一步。
有分析师指出,大庆售电公司拥有全国最大规模配电网资产,发售一体化、配售一体化、或掌握特定用户资源的售电企业具备分享售电市场蛋糕的实力。
王秀强表示,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潮下,油田电力开始焕发新生,一是改革赋予其合法供电的资格(在改革前油田电力不具供电资质);二是改革赋予其拓展电力市场空间的条件,可以从黑龙江境内拓展到全国石油系统,甚至石油系统之外;三是在油价下行的格局下,电力购销及增值服务将是石油企业自我救赎的新途径。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