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结束利润负增长态势 为20个月首次

   2017-03-02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55

核心提示:石化行业终于结束了连续20个月的负增长态势,炼油业、化学工业效益持续增长,产业提质转型步伐加快。不过,
    石化行业终于结束了连续20个月的负增长态势,炼油业、化学工业效益持续增长,产业提质转型步伐加快。不过,虽然业绩开始逐步好转,但行业内部发展分化显著,利润差距较大,接近下游终端市场的行业明显好于上游细分行业。

    据报道(3月1日),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信息显示,2016年,石化行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7%,利润总额6444亿元,与2015年基本持平;其中化工行业主营收入9.21万亿元、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5073亿元、同比增长11.7%。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在2015年石化全行业主营收入下降6.1%、利润下降18.2%、进出口总额下降22.1%的情况下,2016年实现收入增长及部分行业实现利润增长,结果好于预期。更难能可贵的是,扭转了行业连续20个月负增长趋势。
      业绩好转首先来源于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具体来说,2016年炼油业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加快,国V汽柴油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由于成本下降及优质优价的原因,去年炼油业效益持续高速增长,利润总额逾1700亿元,创历史新高,增幅超过120%。同时,化学工业效益也持续改善,利润创新纪录,增幅近12%。“特别是基础化学原料提质增效最为显著,利润增速达38.1%,对化工行业利润贡献率达70%;合成材料利润也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增幅达41.8%,位居化工各行业之首,贡献率超过38%。”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昉说。
      有分析认为,全行业实现2016年的“尾部反转”也得益于行业价格总水平回暖。数据显示,2016年石化业价格总水平连续第5年下降,但石油和主要化学品市场呈现触底回升走势,价格降幅不断收窄,特别是进入去年三季度后,回升明显加快。价格指数显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全年价格总水平下降16.4%,同比收窄约2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12.8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下降2.8%,为5年来最低降幅,同比收窄3.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2.8个百分点。
      2016年石化业经济运行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行业经济增长分化显著。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分化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且很可能成为长期现象。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油产量降幅达6.9%,为2010年以来首次下降。汽油、煤油产量增幅分别为6.4%和8.9%,柴油则下降1.3%。主要化学品中,无机化学原料产量增幅仅为2.2%,但有机化学原料和合成材料增幅分别为5.7%和8.0%。
      利润差距大,是行业分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举例说,一些细分行业中企业的民营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充分有效,经营模式多样化,既保证了较为平衡的供需关系,也确保了产品价格稳定。再比如,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领域企业利润率较高,这大多得益于企业对目标市场把握明确、产品更有针对性;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类型和质量缺乏竞争力的“大路货”则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相关企业发展状况也不乐观。
      从石化行业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处于或接近上游的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较差,越接近终端市场的行业运行情况越好。“行业的分化调整不仅体现在主营收入、利润及细分行业增加值上,企业、产品结构以及区域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祝昉说。
      来自石化联合会的信息显示,无机酸碱、化肥、轮胎等大宗基础化学品过剩,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产品严重缺乏。2016年,石化业贸易逆差达1360.8亿美元,逆差最大的合成树脂达326.8亿美元、有机化学品达105.9亿美元、合成纤维单体达54.1亿美元、专用化学品达24.1亿美元;一些高端化工产品自给率不足40%,还有一些产品的对外依存度甚至超过50%,这些化工产品在建筑、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巨大需求尚待满足。
      傅向升将石化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形容为“低端拥挤、高端短缺”,“石化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依然严重。尤其是在市场向好的时候,去产能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必须有决心、有恒心、持续发力”。
      祝昉表示,在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仍未完全退出,在价格低位和环保核查严格环境下,有些只是暂时性的歇产或减产,一旦价格回升或环保核查放松,有可能死灰复燃。“另外,一些产能利用率较低的行业比如炼油业目前投资冲动仍很大,一些价格好转效益改善的行业如氯碱等投资冲动又开始显露苗头,值得关注。”
      在被寄予厚望的化工新材料领域,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对外依存度为特点,国内产品自给率低、市场需求缺口大。瞄准高端做“加法”是行业共识,但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布局作保障。“化工新材料领域已经或将会出现的产能过剩要引起注意。”傅向升表示,比如上游的有机硅单体呈现过剩趋势,但下游加工产品如高端密封材料、高端洗涤用品又相对短缺;碳纤维等装置建成和上马的不少,但产能并未有效发挥,这些领域的过剩苗头值得深入研究和及早防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