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现17亿吨当量天然气储量,又一石油天然气大省诞生了?

   2017-04-25 界面新闻

98

核心提示:近日,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宣布在两淮地区发现折合17.1亿吨原油当量煤系天然气资源,未来如果这些资源实现开发
    近日,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宣布在两淮地区发现折合17.1亿吨原油当量煤系天然气资源,未来如果这些资源实现开发,安徽可能成为油气资源大省。       安徽发现17.1亿吨当量天然气资源量       根据4月23日新华社消息,在近日召开的“两淮地区煤系天然气研究新进展”院士专家评估会上,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宣布在两淮地区取得了煤系天然气的重要发现,煤系天然气预测地质资源量为1.9万亿立方米,约折合17.1亿吨原油当量(125亿桶原油当量),预测可采储量约3000亿立方米,而且此次发现的煤系天然气开发难度相对较小。       中石化去年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顺北油田,其资源总量同样达到17亿吨,目前已经实现了原油开发,有6口井日产量均超百吨。而本次发现的安徽煤系天然气藏,是自那以来国内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最大的发现。       煤系天然气是煤炭资源的伴生矿产,主要涵盖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等多种非常规天然气。据两淮地区煤田资料的二次开发、地面钻探、井巷工程揭示和煤系天然气项目综合研究成果,两淮地区煤系天然气有效目的层位主要分布在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顶部、下石盒子组以及上石盒子组下部,煤系天然气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含气量高,埋深适中,适于规模开发利用。       安徽煤系天然气此次的重大发现对我国石油行业上游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而从近年来天然气发现的资源量来看,此次发现的17亿吨原油当量天然气田,在资源总量上非常可观,是中国近年来最大的油气发现之一。       近年来天然气大发现       随着国内市场对天然气消费量的增加,近年来国内天然气(包括非常规气田)的勘探开发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也发现了很多大型气田。       2014年9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他们在南海北部发现中国海域首个高产大气田——陵水17-2气田,该气田距海南岛150公里,其构造位于中国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陵水凹陷,平均作业水深1500米,为超深水气田。       2015年11月,根据新华网报道,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地区的庆深气田,当年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000亿立方米,成为继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陕甘宁盆地和川渝盆地后的我国第五大天然气田。       2016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在贵州遵义实施的安页1井取得页岩气、油气重大突破性成果,估算天然气资源量达千亿立方米。何继善、康玉柱等7位院士认为,安页1井油气调查的重大突破是历史性、里程碑式的,对我国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和贵州省油气勘查可谓开天辟地。       2016年8月29日,中国石化宣布,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顺北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资源量达到17亿吨,其中天然气5000亿方。此前,在2015年顺北1-1H井已经测试获高产稳产油气流,日产天然气9万方,且是高品质原油。随后中国石化在该地区部署6口井日产均超百吨。       安徽能否成为油气资源大省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陆地天然气主产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东部地区很少有天然气发现,此次安徽天然气田的发现,也是填补了东部地区在能源结构中的一项空白。       而未来安徽天然气资源能否实现大开发,开发后安徽或成另一个天然气资源大省。       安徽油气资源的开发其实早就开始了,在几年前,中石化华东分公司就联合法国道达尔,在安徽宣城进行了页岩气的勘探。此外,中海油也曾在这一地区进行过页岩气的勘探活动。而安徽宣城地区,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长江经济带已经圈定了的10个页岩气调查远景区之一。       2016年底,安徽省宁国市港口镇的 “港地1井”完钻,专家依据该项目测得的评价参数,认为其页岩油资源量非常丰富。       该井是皖南地区首个采用绳索取芯钻探工艺施工、且钻孔孔深超过1500米的页岩气钻孔。该钻孔穿过的地层有三叠系、二叠系,直至石炭系黄龙组灰岩地层,在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重大发现,开辟了我国海陆交互相页岩油气的勘查新区,为安徽皖江地区页岩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早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第一次联席会议暨成果交流会上,安徽省共圈定页岩气远景区8处,优选有利勘查区9个,预测页岩气资源量3.37万亿立方米,页岩层累计厚度300米至500米,是全国页岩气五大优选地区之一。       由此可见,安徽地区未来的油气资源大开发是十分值得期待的,未来安徽成为油气资源大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