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是橡胶加工业大省,目前有橡胶加工企业数千家,其中轮胎制造企业就有400家左右,从业人员20余万人,耗胶量占全国的40%。但厂点多、规模小、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差、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山东橡胶工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山东橡胶产业集群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基础实力已够
"十五"以来,山东橡胶加工业的发展很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山东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数占全国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总数的14.52%,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总产值的30.28%,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国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总销售收入的28.78%,实现利税占全国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总利税的27.21%,多项指标居全国之首。
2005年,该省包括各类轮胎、胶带、胶管、胶鞋、橡胶杂品、乳胶制品、废旧橡胶制品翻新再生利用在内的橡胶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25.62亿元、利税54.67亿元、利润总额34.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4%,66.7%和80.7%;全行业共有中国名牌5个,山东省名牌12个,知名商标5个。其中5大中国名牌轮胎集团产量为3204.05万条,占全省轮胎的25.48%。同时,为橡胶加工业配套的合成橡胶、橡胶助剂、帘布帆布等辅助材料生产,橡胶加工装备和实验设备的软硬件生产等也在悄然崛起,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产业集群已显雏形。
及时调整重点
然而,近年来,该省橡胶加工业相关联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以斜胶轮胎为例,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市场饱和,产品低价倾销;另一方面是原材料、生产装备供量不足,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许多中小橡胶加工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充实和延长产业链,发展橡胶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橡胶加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有关专家指出,打造山东橡胶产业集群,重点不在增加橡胶加工的厂家和这类厂家在某地域的密集度,而在于强化为橡胶加工提供原材料、装备和科技的产业。橡胶加工业这一龙头可以带动一大片产业,如合成橡胶、炭黑、各种助剂和辅助材料生产、机械与实验装备生产、科研、教育,甚至金融投资等,可以使山东省的橡胶加工业摆脱受治于人的被动局面。有了强大的配套产业支撑,与其他工业企业协调发展,才能彰显群体优势。
据有关专家测算,山东省的橡胶产业若能集群发展,可明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该省培育和增加税源12亿元,节省原料约4.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6亿元。
步伐应再加快
山东省的一些专家认为,应把橡胶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山东省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高水平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规划之中。还应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协会及专家学者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调研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山东省橡胶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建议和实施意见。
专家建议,在规划中,一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山东省现有的几个大型橡胶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如由橡胶轮胎企业集团建设较大规模的轮胎翻新厂和再生胶厂,新胎翻胎配套发展,有利于加快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节省资源,实现循环发展。二是要把橡胶机械装备制造纳入加快发展重点装备制造业的规划中,突出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子午胎硫化活络模及数控机床、高精密钢丝压延机、多复合压出机、全钢丝子午胎成型机等大型设备,加快推进产业高新化和自主创新水平。三是要充分利用胜利油田和青岛大炼油的优势拉长产业链,建设橡胶帘线单体、炭黑、助剂辅料生产企业,为橡胶产业集群配套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