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格战的背后

   2017-07-26 中工网

86

核心提示:一方面是利润较高、产能扩张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整个行业出现饱和,产能过剩局面已经形成成品油价格战的背
    一方面是利润较高、产能扩张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整个行业出现饱和,产能过剩局面已经形成       成品油价格战的背后       “两桶油”与地炼企业之间有关成品油的“价格战”还在继续,而且范围呈扩大趋势,就连北京这个“两桶油”很少实施降价措施的城市,近来也加入其中。       记者近日从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公司获悉,目前该公司在北京地区开展了罕见的促销活动:针对会员展开了“持卡加油购物每升可省2元”的宣传攻势,柴油会员最多甚至可以获得每升2.7元的优惠幅度。这些降价措施在该公司的历史上很少出现。同时,“两桶油”的另一家中国石油主营的加油站也纷纷加入了这一轮的降价促销中。       “价格战”烧向全国       最近两个多月以来,在民营加油站和地炼企业一系列降价促销措施逼迫下,中石油、中石化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了价格阻击战,消化库存的同时努力“收复失地”。       据了解,这次“两桶油”同民营的地炼企业之间的成品油价格博弈,从今年5月份就已经开始,涉及山东、河南、广东等多个省份。其中在山东市场“厮杀”最为激烈。       山东省是我国地炼企业最为密集的省份。有数据显示,其一省产能就占据全国民营炼油份额的70%左右,成为我国炼油行业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在山东市场,以地炼企业为背景的加油站不断加大了降价促销的力度。       隆众石化分析师李彦告诉记者,山东民营加油站的降价幅度每升多在0.5元到1.5元之间,有的甚至可以优惠3元以上,而且还在持续之中。       其实,民营加油站的降价行为从去年就已经开始。记者去年在湖北、浙江等省份采访时了解到,这些加油站的优惠幅度少则每升几毛钱,多则每升一元以上,有的民营加油站在开业之初甚至半价销售。       “两桶油”在各省的销售公司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定期开展促销活动,留住大客户等,但由于降价机制不够灵活,客户还是不断流失,市场份额也逐渐被蚕食。       有数据显示,“两桶油”的汽油产量份额已经由2011年的89.5%下降至2016年的79.5%,减少了10个百分点,尤其自2016年以来,这一数据下降得更快。同时期的地方炼油厂份额则由10.5%上升至20.5%。有业内人士甚至指出,地炼的市场份额可能更高。       高额利润起支撑作用       实际上,地炼企业在上世纪末中石油和中石化完成重组后就已经存在,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最近两年为何会如此活跃。这与民营企业原油进口权放开的政策有着重要关系。       我国石油行业的体制,一直由国有企业控制着原油进口权,不仅控制了国内的油企开采,还控制了进口原油权力。长期以来,地炼作为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原油,只能从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那里获得一些边角料,地炼企业很难发展壮大,更无法对国有石油企业构成威胁。       商务部于2015年7月23日发布《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启动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申请工作,这一政策让更多的地炼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力。截至今年3月,已经有近20家地炼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       地炼企业的产能得以释放,由之前的开工率不足20%,增加到80%以上。有数据显示,仅2016年,我国地炼企业的加工能力占据全国炼油能力的近30%。地炼企业的快速扩张,冲击了原来主要由“两桶油”所占领的市场。       地炼不断通过降价手段抢占市场,其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在市场人士看来,高额的利润无疑是地炼企业敢于大幅降价的主要因素。       自2014年中以来,国际原油开始出现断崖式下降,从140美元一桶降至目前的约50美元一桶。不断下降的国际原油价格,与发改委所规定的国内成品油最高限价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这让我国炼油行业的利润逆势上涨。2016年,国内的炼化企业基本处于高盈利状态。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我国炼油业利润增幅最高,达到了120%,利润总额为1703.6亿元,创历史新纪录。       据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李湘平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山东省地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25亿元、利税318亿元、利润13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1.7%、79.1%和60%。       2017年,整个炼化行业持续高利润状态,据隆众石化分析师李彦介绍,截至7月20日,山东地炼92号汽油批零价差达到2807元,即每升两元左右。如此大的利润差距导致了此次价格战的爆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