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员这个岗位,在任何油田都属于“边缘”岗位。辽河油田职业技术学院党校炊事班班长、58岁的王传祥,在这个“边缘”岗位书写着奉献之歌,先后4次被评为油田劳动模范,并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
做老板与做饭,为何选择后者?
王传祥说:“我个人的收入不能与企业的大效益相比。”
在辽河油田餐饮行当,军人出身的王传祥颇有名气。他虚心好学,曾拜辽菜名厨王九章为师,是国家一级厨师。
12年前,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开了个小饭店。凭借他的名气和手艺,小饭店日益红火,一年纯收入十多万元。正当他准备扩大经营大干一场时,学院领导找到他,请他回去。王传祥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自己的小饭店,担任了党校炊事班班长。他说:“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员都是油田骨干,关系到油田的发展。我个人损失一点儿收入,换来油田的大效益,值得。”
工作勤奋、管理严格、厨艺高超的王传祥,让党校食堂在短时间里变了样:成为当地防疫站免检单位,学员就餐满意率达到100%。这些年,炊事班收到锦旗36面。
40元可享受70道菜,得赔本吧?
王传祥说:“一分钱省着花,一粒米不浪费,餐桌就会更丰盛。”
提起党校食堂,在那里就过餐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早餐有30多个小菜、六七种粥和主食;午餐有30多个小菜,30多个热菜,有鱼有肉还有大虾;晚餐与午餐相比也毫不逊色。
前来为油田干部讲课的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孙中一,在这里就餐后,不相信这么丰盛的大餐只需花费40元。他亲自到食堂调查后,心悦诚服。自此,王传祥成为他教案中的新内容。
在集贸批发市场,王传祥是个“有钱”的买主,也是个“抠门”的买主。每天进出成千上万元,可他却常为一两分钱与商贩们争个脸红脖子粗。一些商贩给王传祥送酒送烟,都被他严词拒绝了。他说:“只要质量好、价格低,我就买。”
为让餐桌上多几道菜,他在学院的空地上,利用休息时间开辟了几亩菜地。很多菜都是炊事班员工亲手种的。在党校食堂,没有一分钱的浪费。制作主菜剩下的萝卜皮、白菜根、芹菜叶等,在他和同事们的手里,变成了一道道美味可口的小菜。多少人员就餐需要多大饭菜量,王传祥精打细算。休息日,他组织全班人员挖野菜,学员们不时可吃上野菜馅饺子。
每天3时开始工作,动力是什么?
王传祥说:“30多个小菜好几种粥,晚一点儿就做不成。”
新来的厨师小张6时多上班时,看到班长王祥传已做好30多个小菜,几个锅里的粥也已快煮好了。管理员老李告诉他:“王班长要唱《三步晨曲》,3时就到食堂了,12年来一直是这样。”
一是《拖地曲》。3000平方米的餐厅,要拖一个小时。王传祥拖地的质量标准是用雪白的毛巾擦地不会有灰印子。二是《煮粥曲》。淘米下锅,大米小米等六七种米要分几次煮。他说:“小火慢熬,粥才好喝。”在煮粥过程中,王传祥还穿插洗菜。三是《小菜曲》。咸芹菜、拌苦瓜、萝卜条……一碟碟清脆爽口的小菜,在他的手中很快做成。这《三步晨曲》一般要3个小时多才能“唱”完。遇有就餐人员增多时,时间还要长一些。
桌椅碗筷一条线,怎么这样直?
王传祥说:“班组管理就是要把最基本的事做实、做精。”
在党校食堂窗明几净的餐厅里,50多张餐桌、600多把椅子整整齐齐,横看竖看均是一条线,就连餐桌上的餐巾纸盒、筷笼子里筷子头方向都是一条线。这是王传祥每天用眼睛调线“调”出来的。班里的人戏称王传祥为“调线班长”。
在党校食堂,王传祥管理严格、精细是出了名的。一次,改刀工刘金锁切完生食后菜刀没有洗干净就切熟食。王传祥当着全班人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
走进党校炊事班,在墙上看不到一张规章制度挂表。管理员老李说:“王班长让各项制度‘挂’在每名员工心里。新人进班,王班长都要手把手培训,洗菜和切菜等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必须达到要求才能上岗。”
今年5月,有道菜由于油温控制问题,口感差了一些。王传祥没有犹豫,立刻把已做好的菜撤桌,并亲自重新制作。有人说,食堂大锅菜没必要这样认真。王传祥说:“锅再大,管理不能松、标准不能低、质量不能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