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新驱动、新未来—山东科瑞石油新姿亮相CDYPE

   2018-09-20

1493

核心提示:9月19日,第十一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隆重开幕。科瑞石油携高端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研发

-1

9月19日,第十一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隆重开幕。科瑞石油携高端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研发制造、油气田增产解决方案与一体化服务、油气能源工程价值链综合解决方案,展“产业+互联网”新姿态,以“新动能、新驱动、新未来”为主题亮相本届展会。

创新驱动 价值共生

近年来,面对油气行业数字化变革的趋势,科瑞石油结合自身在装备、技术、人才、资产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打造高端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研发制造、油气能源工程与油田一体化服务、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行业培训与人力资源服务四大业务平台。通过技术、模式、结构、思维四重创新,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

-2

科瑞石油打造国内首家油气能源装备B2B跨境电商——易瑞跨境电商平台。目前,易瑞国际签约入驻企业已达1500多家,线上交易额突破10亿元,在带动上下游近千家石油装备企业抱团出海的同时,实现全球买、全球卖。

-3

建立以“产业+互联网+租赁+金融”为一体的全球首家油气能源领域闲置设备互联网交易共享平台——瑞基国际。瑞基通过遍布全球的寻源、认证、营销资源,使油气闲置设备快速变现,租售需求更加精准匹配,全面激活能源闲置设备市场的巨大潜力。

-4

为加快培育国际高端人才,科瑞石油组建纬科国际石油培训学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行业提供国际化专业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和工程技术服务,向全球油气企业持续输送油气领域“国际金蓝领”,打造国际油气领域高端人才孵化基地。

-5

同时,科瑞石油与斯伦贝谢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合资建立生产基地,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二十余个国家能源部、国家石油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联合建立“卡尔加里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技术研发中心”,推动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应用进程;与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等共结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成长。

智造创新 产业升级

本届展会设有室内、室外两大展区,吸引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高层客商和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347家企业前来参展。现场,一幅巨大的时间画轴描绘出科瑞石油在全球油气行业中的代表项目——中国首台出口德国的9000m超深井钻机、中国首台按照沙特阿美标准制造的3000HP智能沙漠快移钻机、中国首台进驻北极圈作业的超低温往复式压缩机、主持起草中国首个制氮行业标准等。

-6

本次展出的科瑞海洋电驱防爆液氮泵橇,采用国内首创电加热液氮气化技术,可根据加热功率准确调节氮气温度,并可实现在电加热与海洋平台热源之间的气化热量切换,提高了能源利用度,大幅降低了客户运营成本。WEFIC-SR型超高压阀门,压力可达20,000 Psi,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除此之外,科瑞石油还展出了MSW-I 型泥线井口、MMW-I 型模块化整体式井口系统等创新型高端油气能源设备。

-7

展会现场,围绕科瑞石油中标巴西UPGN的6亿美金项目等优秀案例展示,观展客户深入交流了科瑞石油油气能源工程与油田一体化服务,其中,全模块化火炬气回收利用解决方案,可通过搭建全模块化天然气处理厂、LNG工厂、发电厂,降低15%-25%费用成本,显著提高项目整体收益。油气增产技术解决方案和一体化服务可为区块勘探和老旧油田开发,降低生产综合成本5%-30%。

拥抱未来 品牌全球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与推进,作为油气行业国际化程度最深的民营企业,科瑞石油始终践行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目前,科瑞石油已实现了对“一带一路”沿线46个产油国的业务覆盖,并与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开展了深度合作,为其提供装备产品、石油技术服务、油气工程建设及油气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服务。

-8

作为新旧动能转化的践行者,近期科瑞石油在全球先后获得多个油气行业标志性项目:巴西6亿美金天然气处理厂站项目--迄今为止巴西当地最大的天然气处理项目;泰国5年陆上井口采油树项目;以及今年7月份以来,在全球累计获得逾2亿美金的高端钻机项目。秉持着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科瑞石油将继续放眼全球,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9
-10

“相信通过本次展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为东营油气能源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科瑞石油也将借此机遇,深化国际战略,构建共赢平台,为不断推动油气能源领域产业提升和行业进步贡献力量。”科瑞集团全球营销中心总经理周春宏说道。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