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公司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2018-12-04 中国石油报

86

核心提示:坐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兰州石化犹如一顆镶嵌在黄河之畔的明珠,照耀着陇原大地经济社会发展。公司以综合
     坐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兰州石化犹如一顆镶嵌在黄河之畔的明珠,照耀着陇原大地经济社会发展。公司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主线,加快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结构、依靠科技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生产经营平稳有序、项目发展不断提速、盈利势头持续向好的态势。

“我们的目标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主线,全面推进企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做出新贡献。”12月初,兰州石化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家民介绍,今年公司已加工原油800余万吨,77项生产经营管理类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亿元、税费130多亿元。

转型升级步步深入

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支持下,兰州石化先后淘汰、关闭、拆除了尿素、硝酸铵、浓硝酸等30多套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装置。同时,着力发展绿色石油化工,陆续建成了20多套工艺先进、装备水平较高的现代化炼油和化工新装置。凭借这一系列举措,公司炼化一体化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向集约、高效、低排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转变。

为更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绿色清洁能源的需求,兰州石化持续开展油品质量升级工作。先后完成汽油加氢、柴油加氢、烃重组等重点工程项目,在实现汽柴油国Ⅲ、国Ⅳ、国Ⅴ质量升级“三级跳”的基础上,于8月31日,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4个月具备了生产国Ⅵ标准汽柴油的能力。

目前,兰州石化全面生产国Ⅵ标准的环保汽柴油,满足了西部市场对绿色清洁油品的需求。公司大力开展改善产品质量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所产油品硫含量持续降低,高标号、清洁化产品比例不断提升;积极增产高标号汽油、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等高效环保油品,开发的98号汽油填补了西部高端市场空白。

目前,兰州石化正在加速推进乙烷制乙烯、24万吨/年乙烯产能恢复、中川机场航煤管道建设、20万吨/年烷基化装置扩能改造、90万吨/年催化柴油加氢改质等项目,完善跨越式发展、创新驱动、资源节约、质量品牌、生态建设等“十大工程”实施方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提质增效遍地开花

11月15日,记者走进兰州石化炼油厂重催二联合车间。伴随着“嗡嗡”的机泵声,7位员工正坐在操作台前忙碌着。据介绍,近年来兰州石化积极组织员工加强生产过程管控,严格工艺、操作和劳动纪律。公司持续推进资源、产品结构、加工路线、工艺操作和产供销“5个优化”,优化利用石脑油、汽油组分、柴油组分等中间原料大力推进“控油增化”,优化乙烯轻质原料供给,航煤、丁腈橡胶、铬系聚乙烯、医用聚丙烯等高效厚利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同时,兰州石化深入落实开源节流、挖潜增效方案,同步推进降本增效和“十条龙”重点攻关,全面落实12个专项攻关方案、338项具体措施。公司通过落实发运中石化塔河原油、拓展油田轻烃资源等措施,企业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优化原油加工路线,催化油浆进入焦化装置加工,催化油浆实现“零出厂”目标,创出了可观的效益。

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兰州石化炼油综合能耗同比降低4.83千克标油/吨,乙烯装置能耗同比下降2.94千克标油/吨,“双烯收率”位列中国石油炼化板块前3名。

科技驱动强劲有力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动能。公司紧密围绕炼化主营业务,突出炼化产品高端化、精细化、个性化三大特点,开发生产医用料、电缆料、食品级专用料等新产品,稳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兰州石化生产技术处处长谢恒说。

兰州石化坚持做优基础产品保市场、做精高端产品拓市场、做专定制产品争市场、做特研发产品调结构,推行提档创优计划,滚动开展科技创新创效攻关活动,加强“高精新优特”产品开发。一批炼化重大科技专项、公司级创新创效项目和“短平快”项目如期推进。今年开发新产品25个,生产新产品4.32万吨。尤其是管材料、车用料、医用料、电子保护膜专用料等特色产品实现增量扩销。公司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所参与的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重大科技专项、15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项目、40项公司级项目均取得重大进展。

兰州石化还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承担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统建项目,MES2.0、档案系统2.0、第一批APC项目全部建成并上线运行。

4月份起,兰州石化打响了人力资源优化、降本增效、美丽工厂建设“三大攻坚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深入优化管理职能和岗位设置,压缩编制,控制人员规模;优化炼化产品结构,增强内部资源互供能力;营造绿色清洁、规范有序、和谐稳定、健康环保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炼化生产企业,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贡献。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