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流转:激活勘探的新方式

   2019-01-03 能源杂志

46

核心提示:对深埋地下上千米甚至数千米的石油天然气进行勘探,投资巨大,获利巨大,风险也巨大。如何能突破层层迷雾,
    对深埋地下上千米甚至数千米的石油天然气进行勘探,投资巨大,获利巨大,风险也巨大。如何能突破层层迷雾,尽快找到油气田,通过区块流转激活勘探,是发现新的油气田必不可少的管理方式。       区块流转持续人力投入激活勘探       有创新能力地质专家团队是发现新的油气田重要保证,每个石油公司地质专家团队不同、发展历史轨迹不同、擅长地质领域不同、公司文化不同、激励机制不同、决策层决策习惯不同,都会对油气田风险勘探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通过区块流转,才能确保新的勘探盆地,持续不断接收不同公司、不同地质家研究团队、不同风格从不同侧面进行持续地质研究,借助二维地震和三维地震,在新的地震解释和地质认识基础上,确定探井井位,通过打井、测井、射孔、试油试气,确定是否能找到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工业油气流。       区块流转就像战争期间攻占山头,一个队伍损耗巨大就撤下来,换一个新的队伍进行轮番攻击,直至攻占山头获取胜利。       哈默在西方石油公司创建初期,就是在一个其他公司开展很多研究工作基础上,采纳了一个有创造性思维地质专家的建议,比原设计方案多打了两百多米,就发现了一个大油田,从此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壳牌石油公司在中国海域一个油气田的发现,也是一个菲律宾籍地质专家,在中国其它石油公司以前地质专家研究基础上,创新地质研究并设计出探井井位,一举成功发现一个新油气田,并获得壳牌一百万美元勘探奖励,他本人对以前中国石油公司那个地质专家观点对他的启发深表感谢。       中原油田低电阻率高产油层的发现,也是地质师创新性好奇,将以前判定是水层低电阻率地层射开后,发现了高产低电阻油层。       区块流转也可以在同一石油公司、不同分公司之间进行,地质家研究团队不同,就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研究奇迹。政府要求区块勘探方保证最小勘探投资和工作量是必须的,否则就要撤出,并流转到其他感兴趣的石油公司继续进行勘探。       区块流转持续财力投入激活勘探       任何石油公司财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勘探项目比较多的石油公司,在油价较高时保持区块基本勘探投入还是能够做到,而在油价较低时,盈利压力巨大,有的石油公司甚至生存都存在问题,很难做到对风险勘探区块的持续财力投入。       有的勘探区块,即使地质专家提出了创新性地质理论和探井井位,但因石油公司财力不足,被砍掉的勘探项目也时有发生。只有通过区块流转,才能确保其他财力更雄厚的石油公司,持续保持区块的勘探投入,确保国家不断发现新的油气田。       中国本土要想获得更多油气田发现,降低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就要对国资石油公司、民企石油公司一视同仁,并鼓励外企石油公司积极参与中国本土石油天然气风险勘探,严格最低勘探投资和工作量要求,完成不了就及时退出,为其他石油公司打造一个新的勘探平台。       区块流转倒逼石油公司风险勘探战略选区优中选优,并积极投入人力和财力进行勘探,避免有的石油公司掌握控制大量勘探区块,而无法持续将人力财力投入油气勘探,延缓中国发现新的石油天然气田步伐和节奏。       区块流转持续科技力投入激活勘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提升,使得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以及地震解释越来越清晰,钻井技术、泥浆技术、随钻测井技术、注水注气开采技术、压裂技术、酸化技术、蒸汽热采技术、生物采油技术、火烧油层增产技术不断进步,除常规油气田外,致密油气田、页岩油气田、煤层气田,甚至可燃冰开采都已陆续变成现实,以前认为没有经济价值的表外储量,在合适的油价情况下,完全具有商业开采价值,这样大大拓展了油气田勘探空间和品种类型。       通过区块流转,就能刺激更多石油公司和油田服务公司,不断创新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创新与发展。       有的石油公司擅长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有的石油公司擅长煤层气勘探勘探开发、有的石油公司擅长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有的石油公司擅长沙漠腹地油气勘探开发、有的石油公司擅长高压高含硫油气田勘探开发等等,只有通过区块流转,刺激更多社会资本和有创造性有魄力的企业家加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大军,才能产生出各种大大小小不同特点的石油公司,方能确保中国陆上及海上更多石油公司,不断创新发展各类勘探开发技术,并持续不断保持在中国广袤的陆地和海洋国土面积上,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不断找到各种各样石油天然气田,不断增加中国本土油气储量和产量,降低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使得中国能源更安全,使得中国能源更独立。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