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企智能转型路径如何优选

   2019-01-17 中国化工报

98

核心提示:经过4年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化工示范企业的先行先试引领效应已经显现。有专家预测,2019年化工行业的智能
    经过4年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化工示范企业的先行先试引领效应已经显现。有专家预测,2019年化工行业的智能制造工作开始由点上示范向面上推广转变。一些化工企业早已开始在为今年公司的智能化战略转型布局谋篇。但对于这些新进者来说,规划好智能化发展战略、设计实施路线并不容易。中国化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一些先行先试的企业及行业专家,请他们介绍了化企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为后来者做规划时提供参考。       以业务需求为导向       目前,许多化工企业在智能化升级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企业对于新型的信息化技术不甚了解,认知上有缺失;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工艺路线有别、技术水平各异,即使有同行企业做得很好,也不能拿来照抄照搬,还需要企业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的设计。       作为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中控软件副总经理赵路军体会颇深:“我们在给企业设计方案时,业主常常会提出,与某家公司一样就行。但事实上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不可能有一个标准化的普适方案。”这道出了化工企业当前的迷茫和困惑。       与此同时,供应商解决方案也是百花齐放,给用户造成了选择困难。如何才能让智能制造项目达到预期价值,如何让技术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如何判断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的成熟度和可靠性等,是企业在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赵路军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面对众多的不确定性,企业首先要搞清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问题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瞄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供产品质量、缩短产品上市周期、降低能源消耗等经济指标,规划和设计智能升级路线图。       麦肯锡公司全球副董事合伙人胡孝昆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国内外众多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化工数字化转型要围绕业务开展,任何方法、工具、体系都要从业务需求特点出发,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来做设计、布局,选择工具。同时要考虑化工生产的特点,以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更好地发挥设备效率为目标,寻找适合自身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一把手”工程       深入探究工信部4年来公布的石化和化工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没有哪一个项目不是公司的“一把手”工程。要推动这一变革顺利实施,非企业的领航者所不能及。       2018年,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制造上收获颇丰,不仅有机硅材料智能制造项目入围工信部第四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而且在工信部公布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中也榜上有名,并顺利通过了两化融合贯标体系审核认证。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2016年,新安集团以老园区搬迁为契机,成功打造了“智能园区V1.0”。集团领导十分重视智能园区的建设,借助园区搬迁做好两化融合工作,利用智能化手段促进新安从“红海”走向“蓝海”,从生产转向服务,实现从“做业务”到“搭平台”的商业模式转变。       新安集团信息化部总经理赖江龙表示,新安集团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一号工程”,以两化融合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以数字化统领企业生产、管理全过程,改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使数字化全面覆盖产、研、供、销各个环节,建设生产组织模式和企业管理的数字化。       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氟化工智能工厂是工信部2016年试点示范项目。该公司信息总监胡强告诉记者,项目建设中,领导团队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从最初改革思路的提出,到解决方案的设计,再到方案的具体实施,每个环节都有以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团队亲力亲为的身影。       做好前期调研       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智能化升级,所有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前提都应该以企业现有的业务为核心,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协助企业制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赵路军感受到,无论是对于业主还是对于中控这样的供应商而言,前期的项目咨询和调研工作十分重要。       他认为,前期的咨询和调研工作是否充分,是一个智能化项目成功与否、推进是否顺利的关键所在。签订合同前,业主要与供应商进行充分交流与沟通,通过对数据的搜集与问题的分析诊断,才能制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提醒说,只有企业最了解自身的情况,也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通过怎样的信息化系统来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的思路。化工企业在制定智能化发展战略时,必须在前期调研咨询中下功夫、多做工作,不要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如果是赶工期、赶进度赶出来的项目,后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