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增值税下调后,成品油消费税将降低的呼声再起,并引发市场此类预期。
东营一家炼厂的副总经理周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降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主要是通过降低消费税的形式实现,而且可能是在后期调价窗口期逐步落实。”
“如果真的降低成品油消费税,对我们运输企业来说将是大利好。”济南瑞鑫物流公司的经理马东表示。
降税呼声再起
“现在汽油的消费税是每升1.52元,柴油的消费税是每升1.2元。”金联创分析师李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他介绍,我国从1994年开始征收成品油消费税,中间无论征收标准还是征收方式都经过多次调整。1994年汽油每升征收0.2元;2009年1月起,汽油每升征收1元,柴油征收0.8元;2014年11月29日提高至汽油每升征收1.12元,柴油每升征收0.94元;2014年12月13日提高至汽油每升征收1.4元,柴油每升征收1.1元;2015年1月13日,提高至汽油每升征收1.52元,柴油每升征收1.2元。
“之所以出现要降低消费税的传闻,是因为油价上涨过快。”周峰说道。
正如周峰所说,今年以来国际原油大幅上涨,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也随着高涨。今年国内汽柴油零售价已经上调7次,仅有的1次下调也是由于国家调低了增值税率导致的,汽、柴油每吨累计上涨875元和860元。以山东的价格为例,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92号汽油每升上涨了0.71元;0号柴油每升上涨了0.75元。
这并非首次出现降低成品油消费税的传闻,早在去年年中,就出现了降低成品油消费税的消息。“当时的情景和现在很相似,国际油价持续飙升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快速升高。”李杨说。
记者手中的一份资料显示,从去年3月14日成品油调价搁浅后到去年5月25日,国内成品油一共进行了6次调整,其中5次上调,1次因为增值税税率下调而下调价格。也就是说在不到80天时间里,汽油累计上涨了835元,柴油累计上涨了810元。“不过由于后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市场关于消费税下调的讨论也随之减弱。”李杨说道。
就在今年两会期间,民盟中央提交了《关于推进柴油消费税减税改革,降低实体经济运输成本的提案》(下称《提案》),建议通过优化成品油消费税结构,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改善营商环境,降低成本,惠及民生。
在周峰看来,降税可能是在后期调价窗口期逐步落实。“一旦原油继续上涨,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打开后,通过降税的方式保持油价稳定而不再上调油价。”
将降低实体企业运输成本
不过,5月6日记者未能从国家税务总局证实该消息准确性。
油价的过快上涨对国内用油企业乃至消费者而言,无疑构成较大的成本负担。而且近几年来,由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外部因素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部分实体企业尤其民营单位构成一定冲击,而国家为了激发实体企业活力,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降费降税措施。若本次降价传闻成真,对用油企业来说是实打实的利好。
“油价的上涨,快让企业无法承担了。通过降低消费税的方式将油价降下来,同时也是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负担。”周峰说,“对我们炼化企业来说,后期消费税较低,炼厂负担的税费成本也将降低,同样成品油销售价格顺势降低,对自身利润的把控也更加灵活。”
而在李杨看来,如果真的下调消费税,那么柴油消费税降幅应该高于汽油,因为柴油终端更直接传导国内经济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作为柴油终端的工矿基建、物流船舶运输等行业都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柴油需求峰值已过,后期或长期在低速增长和负增长之间切换。”
卓创资讯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2555万吨,同比大跌3.35%。一季度表观消费量下滑严重的原因,是柴油表观消费量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一季度柴油表观消费量为1186万吨,同比跌幅达10.63%;汽油表观消费量为1073万吨,同比上涨4.41%。受此因素影响,中国柴油产量呈现显著下滑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中国柴油产量仅有4134万吨,按季度对比,该产量水平为自2011年二季度以来最低值。
《提案》表示,现行成品油消费税制改革滞后,税负较高(柴油1410元/吨),造成实体经济物流运输成本高,很大程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深化成品油消费税制改革,实施以大幅降低柴油消费税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若将现行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降低一半(按每升0.6元计),减税规模可达1100亿元以上。
“如果真的能将油价降下来,对我们来说是大福利。”马东表示。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跑一趟广西南宁,一辆车来回差不多需要1700升油,如果每升能下降0.6元,一辆车就能节省1000元的油费。“6辆车,一辆车一个月跑5个来回,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就能省3万元。”
同样,在济南同顺物流公司总经理刘宏成看来,油价下降是利好。“9.6米的货车,每个月跑南京15趟,一个来回300升油左右,一升降6毛,一辆车一个月能省2700元左右,10辆车的话就能省2.7万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