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气产量上一直领跑“三桶油”的中石油,在新能源赛道上,已被远远甩在身后。
7月1日,中石化发布公告称,已建成国内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油氢合建站,成为布局加氢站最积极的能源央企。
无独有偶,就在中石化发布公告的第二天,中海油也在上海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海油融风”),正式重启新能源业务。
然而,与中石化和中海油积极转型杀入新能源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无霸中石油却在新能源领域默默无闻。
值得注意的是,中石油的现任掌舵人王宜林,此前也曾担任过中海油的董事长。巧合的是,在他任职期间,中海油也黯然退出了新能源市场。
中石油为何一直坚守油气产业?是否真的和领导人的决策有关?“三桶油”背后还有何鲜为人知的故事?
1、故事可以从1981年说起。
熟悉我国石油工业史的人都知道,1981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由于受新增石油储量接替不上等多种因素影响,一直稳定增长的原油产量突然在1981年下降了500万吨。当时,出口原油是我国创汇的主要来源,原油减产给完成国家五年计划出了一个大难题。
受此影响,大批学生和学者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毅然决然的来到祖国最艰苦的地区,为我国原油增产身体力行、献计献策。
第二年,26岁的王宜林从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毕业,来到祖国最西部,位于克拉玛依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
和王宜林一起离校的,还有比他小几岁的杨华,同样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的他被分配到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工作。
同样是1982年,和王宜林同龄的王玉普从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矿机专业毕业,来到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七厂工程大队,成了一名技术员。
1988年,石油工业部撤销,政企分开。“三桶油”各自负责的重点领域和范围也渐渐清晰。中石油主要负责我国油气产业链上游,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等工作;中石化主要负责油气产业链中下游,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炼化、销售等;而中海油主要承担我国海上领域的油气生产工作。
这三位82届的毕业生,在石油行业从一线员工一路成长。在2015年的“三桶油”换帅大浪潮中,一跃上了潮头。
2015年5月4日,王宜林、王玉普、杨林在同一天分别担任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董事长、党组书记。
2、与王玉普和杨华不同,王宜林并不是第一次坐上“三桶油”一把手的位置。2011年4月,担任中石油副总经理的王宜林接替中海油原董事长傅成玉,开始掌管中海油。
此时的石油行业与1981年已经大不一样了,30年前出口原油创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全球能源行业低碳化发展大趋势日趋明显,先知先觉的国际石油公司早已悄悄杀入了新能源领域。
2001年,壳牌便在全球布局了一些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项目,尽管后来因为投资规模大、成本高、收益低而逐步退出,却为大批石油公司转型引领了前进的方向。
中海油是中国最早的新能源开发企业之一,一度被称为传统企业转型标杆。2006年底,中海油专门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海油新能源”),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
中海油的新能源版图是傅成玉一手打造的,具备国际视野的他很早就看到了新能源的发展潜力。2009年,中海油独有的海上对外合作专营权被打破,傅成玉开始将新能源业务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他认为,中海油有两个“刻不容缓”:"一是更充分地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从浅水走向深水,从300米水深向3000米水深进军;二是在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加快清洁绿色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探索新产业,推动产业转移。"
经过几年发展后,海油新能源的业务已覆盖风电、煤制气、动力电池、生物质能、太阳能及氢能等多个领域。在上海、威海等地投标海上风电,与中国普天合资成立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专门运营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网络,又斥资收购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天津力神股权,总投资多达百亿元。
一切都向着当初傅成玉设定的方向发展时,突然的调任打乱了海油新能源发展的步伐。2011年4月,傅成玉调往中石化担任董事长,王宜林接手中海油。
当时新能源领域并没有可以实现的盈利环境,不论政策法律环境还是硬件设施都不具备合适的投资环境,海油新能源公司除了2012年盈利外,其他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超低的新能源设备招标价格让中海油无利可图,而已开工的风电项目也因遭遇电网配套跟不上等问题而被迫“弃风”。
同时,国际油价的开始回升,为了效益,公司决策层开始把专注重点转回到油气上来。
王宜林接手中海油后,中海油就开始放缓了新能源领域的投资。2012年后,再也不见中海油大会小会讲新能源公司的重要性,而且逐步暂停了这方面的投资。2014年,除了两处煤制气项目外,其他新能源项目均将被中海油剥离,新能源公司也随之解散。
3、2019年7月2日,海油融风成立,时隔五年,当初在王宜林手中关掉的新能源业务在同学杨华手中正式宣告重启。
中海油卷土重来后,最先进入的是江苏海上风电项目,杨华认为,海上风电市场规模巨大,具有广阔的前景。中海油具备丰富的海上工程资源和生产作业经验,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低碳产业竞争力。
在中海油错过的这五年里,较早进入海上风电行业的开发商经历了高补贴红利期,已迅速发展壮大,况且海上风电资源有限,大部分有利资源早已被几大巨头发电商占下。
曾经能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任意奔跑的赛道,如今已经挤满了人。
于是有媒体指责王宜林断送了中海油发展新能源的契机。
与二进宫的中海油相比,中石化进入赛道的时间早的多,此前已在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深耕多年。
作为一家油气销售商,中石化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如果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加油站就要关门了,那如果阻碍其发展呢,别闹了,大趋势又岂是一家企业能阻碍的?于是,提供加油之外的其他能源服务,就成了中石化的必然选择。
2010,中国石化和北京首科集团宣布共同出资成立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拟投入40多亿元用于建设充电站以及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的研发。
2011年,中国石化在北京建设的第一座充电加油综合服务站-大兴采育经济开发区的津塘兴顺加油充电站投入运营。
2015年7月,在王玉普刚刚入主中石化的第二个月,中国石化就与北汽新能源展开合作,双方将充分利用北京石油加油站网络资源建设充换电站,搭建全方位的充电、换电服务平台,不仅为电动出租车提供换电服务,还为纯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充电服务。
2016年中石化新星公司在河北雄县、容城等15个市(县、区)的地热供暖能力累计达1500万平方米,其中雄县、容城两县达580万平方米。2017年,王玉普在党组扩大会议上表示,要抓住建设雄安新区的机遇,深耕雄县地热资源,推动形成国内闻名的“雄县模式”,要继续加大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投入力度,擦亮绿色低碳品牌。
2018年8月,中石化在雄安正式成立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开始布局新兴产业的投资,主要投资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中石化总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地热、氢燃料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相关领域。
随着未来电气化特征的愈加明显,尤其在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的快速发展趋势下,中石化对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关注,从最初的倾向于石油和天然气的油气补给系统,开始转向小型交通综合能源服务站,包括加油、加气、充电、加氢等各种能源服务。
2019年7月1日,中石化建成了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中国石化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这是全国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点。
4、与中海油、中石化不同,中石油对于发展新能源的态度一直相对谨慎。2010年,中石油审议通过的新能源业务发展规划和生物能源业务发展规划中明确,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与主营业务相近的煤层气、燃料乙醇和油砂等新能源。
“这三种业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与现有主业比较相近的业务,我们不会一哄而上盲目追逐新能源,做自己不熟悉的业务。”中石油人士当时对媒体表示。
至今为止,中石油关于新能源领域的报道,只有2016年初与一汽集团签署关于共同研发互联网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合作协议。
彼时,柴静刚推出她《穹顶之下》的调查,全国的雾霾正处于最严重时期,三桶油正处于舆论底点,或许这个协议是中石油不得已而为之的吧,毕竟这个合作再也没有了下文。
自从王宜林重回中石油后,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中石油要担当央企责任使命,始终不忘“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坚定不移加快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但对于新能源,王宜林只提了一次。在去年的中石油党组扩大会议上,王宜林说,“要按照公司科技委员会部署,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好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服务支持等领域技术攻关,加强深水油气、可燃冰和新能源前期研究,做好新一轮国家重大专项接替准备,确保油气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诚然,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扩大油气产量,保护国家能源安全是中石油的主要工作。但这并不代表石油企业不能开展新能源业务,毕竟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
还记得傅成玉在中海油发展新能源时,曾多次强调,中海油是一家能源公司而不是单纯的石油公司。甚至当时传出了“就算做牺牲品,也要朝新能源方向探索”的说法。
这种超前的战略眼光已经被今天的新能源低电价验证。在巴西近期举行的一次可再生能源拍卖中,光伏平均中标电价1.75美分/千瓦时(折合0.12元人民币/千瓦时),创下世界光伏电价史上最低纪录。
比尔盖茨说:“人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革。”
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氢能等新型清洁能源,未来终将是一片蓝海。
一个震撼的时代即将来临!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