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过每一口井 油气行业开始对甲烷排放“精打细算”  

   2020-02-20 中国能源报

79

核心提示: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达1.91亿吨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达1.91亿吨,增幅1.1%;天然气产量约1738亿方,增幅约9.8%。同时,天然气消费量3040亿方,同比增长9.6%。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在油气生产、运输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甲烷泄漏和排放。甲烷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0%,使天然气代替燃煤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大打折扣。
  “在天然气快速增长的同时,油气行业贡献了20%多的甲烷排放,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甲烷减排面临很大问题。”中国石油质量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周爱国在稍早前举办的“中国甲烷论坛”上表示。
  减排日益受重视
  据了解,大气中每千克甲烷的气候暖化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120倍。随着排放时间的增长,它会在大气中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但即使在排放20年后,每千克甲烷的暖化效应仍是二氧化碳的84倍。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9》披露,2018年全球煤矿甲烷泄漏量达4000万吨,油气行业甲烷泄漏量达8000万吨,按照20年全球增温潜势计算,能源行业甲烷排放相当于100多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若不加以控制,油气行业的甲烷排放将会削弱使用天然气带来的潜在气候效益,影响能源行业的低碳发展。
  另一方面,甲烷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其排放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来自美国环保协会的一组数据显示,美国油气行业每年泄漏的甲烷足够满足700万户家庭的供暖和炊事燃料需求,价值约2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240座燃煤电厂排放所带来的气候影响。
  可喜的是,随着国际社会对甲烷气候影响认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国家和企业参与到甲烷的减排控制中。“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甲烷控制体系正在建立,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甲烷减排的行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表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也曾公开指出,“十四五”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期,将采取一系列行动、开展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加强包括甲烷在内的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油气行业甲烷回收率较低
  记者了解到,油气行业关键的甲烷排放源有两方面,一个是逃逸气体的排放源,也就是无组织的泄漏,另一个是油气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主动排放。
  据周爱国介绍,不同石油公司的甲烷排放强度(单位油气当量的甲烷排放量)差别较大,其中欧美公司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我国油气行业甲烷泄漏率处于中等水平,约在0.4%―0.6%之间。
  “目前来看,甲烷排放主要集中在上游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其中无组织排放包括盘根、法兰等处的泄漏;还有一些主动的、生产工艺中必需的排放,比如一些测试井、边缘井,由于未被纳入集输系统中产生的甲烷排放。又比如,大油罐卸车过程也会排放一定的甲烷。”中国石化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副主任陈广卫称。
  “我们也启动了甲烷回收的行动计划,对边缘井采用壳装式装置以LNG(液化天然气)或CNG(压缩天然气)的方式回收了大量甲烷。另外,对油井套管器也采取了各种方式,通过回收装置或安装油气连通阀,也都回收了。从2015年每年回收1.5亿方甲烷,到目前回收将近4亿方,应该说取得了一些成果。”陈广卫表示。但他也坦言,若按照国家标准的甲烷排放核算方法计算,目前的回收量和核算的排放量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回收率较低。
  当务之急是统一核算方法
  在周爱国看来,从技术上讲,中国油气行业在甲烷减排方面并不是白手起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对三大石油公司来说,2001―2005年就开始了火炬熄灭的活动,后来开展挥发性烃类的回收,对油罐实行密闭流程改造,接着处理油田开采过程中单井套管泄漏的问题,下一阶段就是要把密闭流程井组检测通过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去做,进一步削减甲烷排放量。”周爱国表示。
  事实上,在甲烷管控方面,国内外走的路子并不同,欧美公司更多的是自上而下,通过卫星、无人机等遥测来监测区域内的泄漏数据。周爱国则表示,要真正做到彻底减排,精细管理很重要。“我们现在鼓励开展现场监测的实测数据,通过LDAR系统建设,把每个点的泄漏都测出来,大大提高修复效率,更好地解决精细控制的问题。”
  在陈广卫看来,这两种方法各有局限性。“现场实际测量的话,要测的点太多,投入的成本较大,不太现实。国外提出的卫星监测,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甲烷排放,无法精确到每一口井,不利于精细管理。”
  因此,当前油气行业甲烷排放总量的核算,并无统一的标准或方法。“比如我们想跟中石油或者BP对标,看甲烷的排放总量具体在一个什么水平,实际上我们几家的核算方法都不一样,或者采用的排放因子不一样,数据的可比性较差。”陈广卫坦言,“当务之急是行业能有一个统一的核算方法或监测技术,这对将来指导油气行业减少甲烷排放是很重要的方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油气行业 原油产量 油气生产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华为擎云公布2024成绩单:四大行业规模化落地,铸就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篇 原创 | 安全管理绩效与道德操守的关系
掘金西部新机遇!2025成都国际化工装备博览会盛势启航! 科思创联手广汽集团,聚焦飞行汽车材料创新
WPS 365通过一次性系统建设解决能源企业数字化七大核心问题 董事会变更,Monique Buch被任命为科思创新任首席商业官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