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图由本报记者马明轩 季佳歆 通讯员 李 颖提供
地热是清洁环保的非化石能源,也是稳定可靠的本土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受地缘政治、季节、昼夜、气候等因素影响,可作为基础能源。
我国拥有世界体量最大的地热产业。“十二五”末,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为2000万吨标准煤,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十三五”末实现了规划的70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约合5000万吨油当量。这样的产业规模相当于一个“大庆”。
专家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地热产业有资源、有市场、有技术,已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
“经过多年耕耘积累,近一段时间,中国地热产业捷报频传、态势喜人,逐步实现有序化、高端化、规模化,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12月11日,在2020能源年会暨第12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指出。
地热这种绿色清洁、资源丰富的能源,近年来悄悄从地表之下来到人们身边。无论是南京江北新区、武汉汉口滨江商圈,还是长沙湘江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人们冬天取暖、夏天纳凉都离不开地热。通过综合利用江水源热泵技术供暖制冷,地热为居民清爽度夏、温暖过冬提供绿色方案。据了解,在南京、长沙等地采用地热供暖制冷技术规划的供能面积,均超过1500万平方米。
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近年来,有关地热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国家进一步加大地热产业顶层设计与支持力度,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层面的首个地热产业规划出台。国家地热能中心组织编写《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于2017年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及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这是国家层面的首个地热产业规划。
目前,国家地热能中心正在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地热部分的编制工作,预计2021年3月形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送审稿)》,经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后上报或印发。
中国工程院设立系列咨询项目,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2016年,中国工程院设立重点咨询项目《中国地热产业规划与布局战略研究》。项目组研究提出中国地热产业总体布局与战略举措,针对构建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提出建议。2019年,中国工程院又设立《中国地热产业规划与布局战略研究(二期)》,针对雄安新区、农村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干热岩(EGS)等关键领域开展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我国首部“热意见”即将出台。近期,国家能源局牵头编制的《关于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清洁取暖工作的通知》将出台。《通知》把地热供暖视作可再生能源供暖的最重要方式,并针对完善地热能管理体系、加强财政税收政策优惠等方面制定明确条款。
首部“地热白皮书”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交流沟通平台。2018年8月25日,自然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地热白皮书” 搭建了服务产业发展的交流沟通平台,为地热产业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广泛共识。目前,新一版《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
2019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告批准《地热井钻井工程设计规范》等16项标准,予以发布实施。至此,已有19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热能行业标准发布实施,对地热能行业关键的基础和门槛标准问题予以界定,行业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科技攻坚实现突破
据悉,目前已有多项地热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意味着地热成为国家层面科技发展优先领域。”曹耀峰指出。
8月27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深层地热资源探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召开。该项目由石勘院代表中国石化牵头,联合工程院、物探院、新星公司等系统内单位,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山东大学等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承担,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中第一个地热领域的项目,针对我国华南火成岩地区开展地热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对促进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我国地热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青海共和盆地实施的干热岩科技攻坚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干热岩资源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战略性接替能源。2017年8月,青海共和盆地GR1井在3705米深处钻获200摄氏度高温干热岩体,实现干热岩资源勘查的突破。
随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与中国石化联合启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资源勘查与试验性开发科技攻坚战”。2019年3月,三方科技攻坚实施方案印发,明确将通过协同攻关,最终突破干热岩勘查开发重大技术难题,实现干热岩勘查开发重大仪器国产化,建立中国首个可复制推广的经济型、规模化干热岩开发示范工程。
根据方案总体部署,2019~2021年,我国将建成首项干热岩示范工程,实现试验性发电。去年,中国石化圆满完成GR1井从修井到试压裂的各项施工任务,实现我国干热岩压裂施工零的突破,为后续示范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外,中国石化还组建成立了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出产业需要、国际领先的地热能相关标准。“地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通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曹耀峰表示。
世界地热大会明年进入“北京时间”
在国际地热领域,世界地热大会是规模最大的盛会,是全球地热资源领域政、产、学、研各方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已举办五届。
2019年11月,中国在世界地热大会2023申办国家竞选中脱颖而出,确定了2023世界地热大会将在北京举办。在明年的世界地热大会上,中国将与冰岛举行主办权签约仪式、与国际地热协会签署主办协议,届时,世界地热大会将正式进入“北京时间”。
广为人们熟知的“地热利用全球样板”雄安新区,是我国中东部地热资源最丰富、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新区成立前,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在雄县建成首座“无烟城”,570万平方米县城实现地热供暖全覆盖,打造了技术可复制、经验可推广的“雄县模式”。新区成立后,近10万平方米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将采用地热供暖。未来,1210万平方米的容东片区、751万平方米的高铁站片区都将采用“地热+”供暖制冷方案。
地热还将成为北京地标性建筑的首选清洁热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国奥村采用附近清河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作为冷热源,为41万平方米建筑供暖制冷。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行政办公区一期采用“以浅层地热能为主,深层地热能为辅,其他清洁能源补充”的能源方案,为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供暖制冷。此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采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是国内最大的单项地源热泵系统工程,供暖制冷规模250万平方米。
在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产业推动下,过去几年,地热发电也从过去的“高不可攀”变为触手可及。“十三五”期间,锦江集团、河南地美特等公司,在西藏、云南等高温地热资源丰富地区,积极开展地热发电研究、运作发电项目,我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取得突破 ,从“十二五”末的27.3兆瓦,增至2019年底的49.1兆瓦。
未来,地热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我国浅层与中深层地热能年可开采量约为26亿吨标准煤,是目前年利用量的数十倍。“当下有为,未来可期”,与会专家对地热能的未来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