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济 民
作者单位:经济技术研究院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将相关任务进行分解,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的雄心壮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各地、各行业积极制定各自的碳达峰及碳中和路线图,本次财经会议再次为双碳目标定调。可以预见,进入“十四五”以后中国的能源转型即将由“快速路”驶向“高速路”,转型速度进一步提升。这一转换过程中能否平稳运行需要一系列规则,碳交易制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系统变革,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具体到能源行业,做好供给侧改革至关重要。经济社会的运行离不开能源,只有做好供给侧改革,能源行业才能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清洁环保、质优价廉的能源,也才能确保能源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实现低碳化。长期以来,低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重要性为社会各界共识,但其供应一直伴随着高成本和高价格,对其推广和使用形成极大制约,碳交易市场制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过去多年的实践来看,这一制度发挥作用比较有限。究其原因,就是面临经济发展需要与各类主体支付碳价带来较高发展成本的矛盾时,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很难完全下定决心继续推行碳交易,更多时候的选择向经济发展需要一侧妥协。
碳交易制度的核心功能是改变低碳能源供应者在市场交易中的成本劣势。在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人类普遍选择时,一旦碳市场成了公共选择,成了气候,其改变低碳能源供应商成本劣势的这一功能将被激发和释放。从运行机制看,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意味着排放规模大的生产企业在突破排放配额时将不得不通过购买碳排放权保持运营,经营成本增长,从而倒逼企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加快运营机制改革提高效率。同时通过碳交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企业因为投资减碳降碳设施带来的投资增长。过去碳交易市场不活跃,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未就此共识转化成卓有成效的实际行动,市场参与者少。当多数国家及人们普遍意识到低碳能源的重要性并为之做出政策上的调整时,碳交易就会成为公共选择的制度行为,就会推动能源结构的改变。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今天,世界各国就面临着这样的环境改善机遇,双碳目标的提出是碳市场加快形成的“催化剂”。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政策目标选择,双碳目标至少在理念上已经在全球治理理念中生根。在此形势下,推进碳交易和碳税制度实行将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实现既定双碳目标的现实政策选择。
我国自2013年以来先后成立了9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总体进展较为缓慢。试点建成至2019年六年时间里纳入减排的企业仅有3000家,配额总量仅为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考虑到我国的碳排放构成中发电行业的排放量占比最大,2017年12月国家设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率先将发电企业纳入,按照由易到难、先局部后整体的发展思路推进,统一市场于2020年正式开始运行。我国碳市场的基本特点是碳交易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平均价格仅为4.4美元/吨,远低于业界估算的300元/吨的减排成本;横向比较方面,国内碳价与欧洲、美国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欧洲国家中瑞典、瑞士碳价均在100美元/吨以上,法国、挪威、芬兰在50~70美元/吨,美国和欧盟在15~20美元/吨。有分析资料显示,美国发展碳捕集产业的盈亏平衡碳价在90美元/吨左右。
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该《办法》对重点排放单位纳入的标准、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交易主体及市场监管和交易主体违约惩罚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碳交易向前迈开一大步,预示着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正式开放及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式启动。这无疑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碳交易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力证据。有了碳交易市场及相应规则的规制,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就会兼顾速度和平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