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丹江
作者单位:中新能化科技有限公司
日前召开的内蒙古全区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到,内蒙古“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煤化工项目。内蒙古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示范意义,预示着我国煤化工产业政策正悄然变化,总体利好存量煤化工项目。
透过内蒙古看全国,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耗双控”(能耗强度控制和能耗总量控制)已成蔓延之势,煤化工再度降温已成必然。内蒙古是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发源地。我国最早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项目均始建于此。早在2004年,神华集团即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建成世界第一个煤制油项目;2005年由中国大唐在多伦县开始建设全国第一个煤制烯烃项目,2009年在克什克腾旗建成第一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自此,我国现代煤化工的产业化拉开序幕,并在全国遍地开花,形成了后来一哄而上的局面。
正是由于煤化工项目的一哄而上、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才有了内蒙古地区今天的“能耗双控”压力。内蒙古因“能耗双控”不力被国家发改委约谈,促使其出台了地方性“能耗双控”政策并决定“十四五”期间停批煤化工项目。这一政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地的煤化工行业,某大型煤化工公司在内蒙的一家企业最近被当地政府要求自3月22日起每天降低电量25万千瓦时,限电后企业无法满足最低负荷用电需求,经过与政府沟通无果后被迫按照政府的要求系统停车。这家企业周围的其他三家企业也遭遇相同的命运,相继被迫停产。
目前不止是内蒙古一地面临“能耗双控”困局,其他规划了大量新增工业项目的地区,控煤节能工作同样面临巨大风险。即便其他煤资源地区暂时未被国家层面约谈,但这些地方一定会吸取内蒙古的教训,及早实现自我约束。因此,各地发展煤化工的环境已不如前,上马煤化工的热情将再度降温,一些计划上马煤化工项目的企业应考虑改弦更张。
而“能耗双控”对存量煤化工优势企业构成利好,相关企业需抓住政策红利,尽快实现“延链补链”。以内蒙古为例,由于前些年上马煤化工、煤电项目速度过快过猛,导致不少地方出现煤炭供应量缺价高等问题。例如锡林浩特地区,虽然褐煤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煤化工、煤电项目上马过多过快,煤炭产能由原来的供大于求到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煤价上升让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投产即亏,陷入亏损泥潭无法自拔。其他包括鄂尔多斯、呼伦贝尔等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跳出内蒙古看全国,其他煤炭大省的不少煤化工企业面临同样的困境。
试想,如果不搞“能耗双控”,继续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电项目,势必进一步加剧煤炭供应紧张关系,其结果,不仅新上马的项目活不好,早已建成的项目也活不了。停批新建煤化工项目,虽然从表面看堵死了企业搞煤化工这条路,却可使不少企业因此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巨大损失,也使得现有的煤化工项目减少了在煤炭供应、水资源、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假以时日,在双控政策达到一定的效果后,煤炭供不应求的现状将得到缓解,现有煤化工项目没有了原料的后顾之忧,这当然是最大利好。
目前形势下,煤化工企业能够做的,是适应地方政府“能耗双控”调控,认清碳中和大趋势,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各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千万不要被地方政府当成能耗大户的负面典型盯上。同时,还应抓住地方政府允许企业“延链补链”的政策环境,尽快补齐短板,拉伸产业链,做强做优,以更好应对未来的政策风险。以内蒙古为例,能源转化的最终产品以低端居多,一些煤化工产业发展层次低、链条短。对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能效是关键。如煤制气企业应尽快补上“调峰”链条,打破现有价格和管网的束缚;煤制油企业可继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品的价值最大化等。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随着各地“能耗双控”政策的趋紧,当下的煤化工发展环境已悄然生变,煤化工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注重研判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走向,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