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石化技术“走出去”的思考

   2021-04-29 《中国石化》杂志2021年第4期

149

核心提示:  作者:张 轩 尹笑寒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的石化技术必须扬帆出海,走向世

  作者:张 轩 尹笑寒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的石化技术必须扬帆出海,走向世界。这既是市场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只有实现技术输出,才真正标志着我国从工业大国变身工业强国和科技强国。只有对外输出技术和标准,确立实力和品牌,才能撕掉低端仿制的标签,走向高端,立于不败之地。

  石化技术“走出去”进入机遇期

  石化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而石化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科技实力的关键指标。掌握石化领域的核心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工业大国的重要标志;而可以对外输出技术,是一个国家成为工业强国的重要象征。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大国,大部分石化产品产能位居世界前列。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8.9亿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23.8%,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

  在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历程中,自建国之初我们就十分注重石化技术的科研开发。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石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掌握世界先进水平和部分世界领先水平的炼油和化工成套技术,已经完全有能力依靠中国自主技术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厂、百万吨级乙烯和百万吨级芳烃装置。同时,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石化装备制造和“三剂”生产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为大型炼油化工装置提供支撑保障的能力。

  作为石化工业技术的核心,工艺包等成套技术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催化剂和相关技术规范的推广,通过“软”的技术带动“硬”的产品,外溢性强。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油品和石化产品需求增速放缓,我国炼油能力和60%的石化产品产能过剩。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向沿线国家出口炼油化工技术与装备,有利于通过技术出口带动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走出去,有利于缓解国内石化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矛盾,有利于增强我国石化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完善石化工业。中东、俄罗斯、中亚等传统的油气资源国,为改变本国经济结构单一、对油气资源过度依赖的现状,正在加快国家经济转型,推进本国石化产业发展,规划了一批大型炼油和化工项目,向油气产业链的下游延伸。这些国家与中国关系友好,有加快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的强烈愿望,对石油化工技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石化技术出口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石化技术出口已经有所成就。早在1997年,我国自主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多产丙烯的催化裂解技术(DCC)已经出口至泰国TPI公司,随后又授权印度、沙特、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海外运行装置共6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沙特延布炼厂的DCC装置,处理能力为460万吨/年。其他加氢、重整等技术也出口至苏丹、乍得等多个国家。但整体上,我国石化技术出口状况并不理想,与我们目前的技术实力还不匹配,与Axens、UOP、KBR等传统国际专利商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国内主要出口的石化技术产品仍以炼油催化剂为主,该类产品推广难度大、效益薄,很多是为了市场份额“赔本赚吆喝”,同时对相关产品的带动性差。而技术含量高、产品外溢性强的成套工艺技术的出口仍然很少。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知名度不够,海外项目启动时,在项目可研阶段不了解中国技术,不能进入技术遴选的短名单。二是国外客户尤其是欧美和中东等地高端客户对中国技术仍存在“仿制”“低端”等偏见,更倾向传统欧美专利商的技术,对中国石化的科研实力和技术优势不了解。三是由于国外技术商已经在国际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专利布局,我们进行技术推广时往往很难绕开,这点在下游化工领域尤为明显。四是我国专利商海外市场营销体系仍不完善,仍偏重于国内市场,有限的海外市场力量仍以有形催化剂和设备推广为主,对无形的成套工艺包的推广重视不足,市场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和推广力度仍有欠缺。五是与国外业主的交流不够,对国外业主的个性化需求了解不足,导致很多明明很好的技术在细节上“水土不服”,无法全方位满足国外客户。六是国内技术商面对国外业主较为严格的技术支持必须“随叫随到”,在面对一定时间内必须到场解决问题的服务要求时,受制于国内体制,往往很难及时响应。

  石化技术应做好“走出去”顶层设计

  改革国内技术厂商的组织结构,优化组织配置。与国外技术商相比,我国技术商内部仍存在很大组织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外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国内的技术厂商主要为科研院所,自身没有工艺设计的能力,往往通过国内的工程公司进行工艺包的开发设计,并与工程公司技术专利共享。虽然工程公司有较强的市场能力,但更偏重做EPC工程,技术推广主观意愿不强。设备厂商和催化剂厂商从专业性上更偏重于自身产品的市场开发。建议进行顶层设计,将国内技术商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及服务职能分开,对工程设计、催化剂、专利设备等资源予以整合,形成新的市场化专业力量,合力进行技术市场开发和推广,这样能增强对外技术推广能力。

  加强与国内金融机构沟通,通过金融手段支持技术出口。目前我国对外技术输出主要是通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形式来进行。无论是新建石化项目还是投资已有石化项目,都离不开国内金融企业的支持。未来国内技术商可以联合起来,通过行业协会等平台,加强与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出口银行等对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联系,争取在对外能源类项目的贷款协议中加入优先使用中国石化技术和设备等条款。打造以金融输出带动技术输出,技术输出带动设备、品牌、标准输出的多赢格局。

  加大对海外市场营销力量的投入,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化程度。目前,国内技术商获取海外项目信息往往通过地区代理或者系统内其他涉外单位,由于其自身专业化程度不够,在与业主和技术商沟通时效率低。建议在重点市场应建立区域营销中心,将无形的技术推广和有形的专利产品(设备和催化剂)推广统一起来。营销团队应由具有技术背景的人员组成,具有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能力,将营销和服务“前置”。同时,对重点客户进行重点攻关,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市场开发。

  加强客户沟通,突出“差异化”“个性化”。由于各个国家所加工的原油和产品需求不同,所以不同业主在技术的选择上往往有着不同要求,国内石化技术主要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比如炼油技术主要针对高硫重质原油的处理,但是很多国家的原油为轻质油,国内产品要求多产化工原料,国外市场很多要求多产成品油,另外很多业主要求技术商提供类似在线监测、提前预警等电子自动化类的技术,但是目前国内的技术商偏重化工技术、轻电子信息类技术。因此,为了更好地响应业主要求,应与海外重点客户深入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努力消除“痛点”和“痒点”,突出差异性。

  技术研发具备前瞻性,应提前布局。目前我国石化技术虽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技术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很难有革命性的技术进展。要实现突破,必须另辟蹊径。当前,绿色革命方兴未艾,“锂电”“氢能”未来很有可能取代燃油,成为主要动力来源。而目前全球都处于摸索期,应该着眼未来,主动转型,积极投身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尽早布局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形成专利保护。一旦未来方向确立,就可以取得优势,从跟跑者变身领跑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