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电力:力争2035年清洁能源占比超过50%

   2021-07-15

75

核心提示:  原题:京能电力碳达峰路径: 原则上不新增煤电产能 力争2035年清洁能源占比超过50%  原文来源:证券

  原题:京能电力碳达峰路径: 原则上不新增煤电产能 力争2035年清洁能源占比超过50%

  原文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向炎涛

  “30·60”目标下,严控煤电,构建清洁低碳、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主方向。传统煤电企业如何实现低碳转型?火电厂未来何去何从?

  “作为传统的煤电企业,京能电力已经开始布局向清洁能源方面转型。”京能电力董事长耿养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时期,京能电力原则上不再新增煤电产能,力争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在2035年实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对现有电厂开展三大改造

  事实上,在“30·60”目标下,传统煤电并非“一无是处”,只是角色正在发生变化,逐步从基荷电源向调峰电源转变,煤机的本质属性也将从单一的电能量生产者,逐步过渡成为构建新能源电力体系的助力资源,协助新能源进入成长期,实现电网平稳升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容量价值来看,煤电机组的容量是电网稳定的保障。电力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无法进行大规模储存,电网系统中电力的生产与消费需要同步进行。而清洁能源发电多为间歇性能源且占比逐步提高,煤电作为调峰电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煤电开机不足,缺乏调节能力,会迫使新能源弃电。

  在耿养谋看来,煤电将为新能源输出提供支撑。现阶段电网架构以“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流为主,煤炭资源的分布与风、光资源的分布存在一定契合度,大型新能源基地仍将出现在北部与西部。与此同时,京能电力煤电机组还承担着供热功能,热电联产机组占比高于50%,供热面积达1.58亿平方米。“煤电作为国家能源的基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会和新能源进行相互补充,起到电网支撑的重要作用。”

  据耿养谋介绍,京能电力将不再增加煤电项目,目前公司电厂大多数服务年限都不超过20年,未来按照国家政策,随着新能源发展,火电厂依然还会发挥作用。目前,京能电力没有电厂关闭淘汰。

  近些年,京能电力持续对现有电厂开展三大改造,包括深度调峰的灵活性改造、节能改造、以及环保改造,目前公司旗下超80%的煤电企业已经实现三大改造。比如在灵活性方面,不仅具备低谷的压负荷能力,也具备保障顶峰的能力,基本实现顶得起、压得下、调得快、稳得住,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同时实现效益增收。在环保方面,关于硫、氮氧化物等排放,京能电力更是按照高出国家标准一倍的要求来改造。

  加快清洁能源转型

  与此同时,火电企业也在加快新能源业务拓展。

  据耿养谋介绍,一方面,京能电力依托现有运营电厂,因地制宜,开展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和电、冷、热、汽、网的综合能源项目,比如公司旗下的滑州热电开展热力管网项目、十堰热电开展丹江口市蒿坪镇10万千瓦林光互补光伏项目、宁东发电开展鄂托克前旗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另一方面,在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资源禀赋比较好的区域,京能电力以规模化、基地化模式开发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新能源综合项目。

  具体来看,“十四五”期间,京能电力将在“综合能源”“新能源”等新业态方面按照三种模式作出探索。一是产业链延伸模式,以传统电厂为依托,冷、热、电、风、光、火协调发展,将有条件的电厂打造成为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下一步,京能电力将重点做好河南滑县热力管网项目、和林格尔热力管网供热项目建设,推进五间房电厂多能互补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是产业园综合能源模式,采用能源互联网、城市智慧能源、智能微电网、区域能源管理服务等新兴业务领域的项目盈利模式,以工业园区、科创园区、大型商业园区、临空港区、车站、医院、学校等大型公共建筑为对象,统筹运用能效诊断、节能改造、用能监测、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冷热电三联供、储能等多种技术,积极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三是新能源基地项目模式,包括岱海150万千瓦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甘肃酒泉市瓜州双塔片区120万千瓦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甘肃酒泉市敦煌新能源产业园200万千瓦光储氢一体化项目、鄂托克前旗50万千瓦风光氢储项目、包头市5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基地、固阳5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这些项目正在申报审批过程中,有望年内取得核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