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做强园区――解读广西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05-16 《中国化工报》黄永卓

233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广西要建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园区,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80亿元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17%提高到30%左右。
                              “合作”经济引来名企落户
    广西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每年都在南宁举行“百企入桂”、“泛珠合作”、“两广合作”、“桂浙合作”、“桂台合作”、“桂港合作”等活动取得重大成效,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企业纷纷进入广西各类经济园区。化工行业成了投资热点之一:法国康密劳公司到了崇左城市工业区,重点投资开发锰化工;日本独资企业南宁哈利玛化工有限公司落户南宁经济开发区;由泰国商人投资八千多万元的泰联变性淀粉项目去年9月底已在中国―东盟博览园开工;投资3.2亿元的百色皓海碳素厂正在百色工业园办理;皓凯科技投身北海工业园区;德固萨、巨星科技等国外知名企业进入南宁高新区。园区经济已成为广西工业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十一五”规划里,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经济园区的发展战略构想: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重点,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工业园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努力把工业园区按规范做大、做强、做优。到“十一五”期末,建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园区,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80亿元以上,园区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17%提高到30%左右。
    为支持经济园区的建设,广西自治区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已拨出1.4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各级政府、部门对园区建设发展给予了方方面面的支持。
                              41个园区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41个经济园区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如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北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二是综合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如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邕宁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北海工业园、柳州阳和工业新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等21个。三是外向型经济开发区。有北海出口加工区、梧州外向型工业园、梧州对外加工区等。
    在广西的经济园区中,大都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形成了一些化工特色产业群:如生物制药产业集群,有已投产的广西广明药业有限公司和已开工建设的万德药业、维科特生物技术、中医药研究实验厂、博汇科技药业、生物医药等项目(总投资七亿多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产业群年产值将达9.3亿元。此外还有塑料、板材加工产业集群,以及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生态茶园、名特优瓜果种植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
    柳州高新区也是以特色工业园区来拉动产业扩张,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柳州是我国铟资源最丰富、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铟产量世界第一。高新区利用这一优势,倾力打造“中国铟谷”。目前美国铟公司已入户高新区,签订了合作意向。美国铟公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对吸引其他的高新产业投资柳州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资产达30亿元的华锡集团,是高新区“铟谷”的龙头企业,集勘、采、选矿、冶炼、深加工、矿机制造、科研为一体,拥有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二十多个厂矿企业,年工业总产值20亿元。其主要产品有国有“金海牌”系列铟、锡、锌等工业原料产品和储晶电池等高科技产品。中国“铟谷”的构建,还拉动了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的延伸,聚集起一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化工行业将推动园区做大做强
    近年来,一大批国内外的重大项目不断涌进广西各地,而各地的经济园区成为集聚这些外来企业的重要区域。如南宁高新区管委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到高新区投资创业。自2002年以来,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一家以上企业进入高新区。
目前,生物工程及化学制药已成为南宁高新区六大产业集群之一,六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工业产值占高新区总产值的80%以上。
    目前,广西拥有年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以上的经济园区2个,10亿元以上的园区有12个。去年,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131.08亿元;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115.00亿元;北海市工业园、百色市工业园、钦州港工业园等园区的工业产值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在这些园区中,石化、生物工程、润滑油、化学矿等行业占大部分比重,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