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提高园区安全系数支招

   2007-06-08 中国化工报赵晏彪

18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工园区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些园区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如何有效防范风险,确保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众人关心的问题。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化工园区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有产业发展规划,无安全规划;有单个企业安全评价,无化工园区区域安全评价;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不仅高度集中,而且数量巨大,一旦发生事故,影响巨大;化工园区应急系统建设工作还刚刚起步,技术、人才、资金都比较缺乏。业内人士指出,未来15年到20年,化工园区生产安全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安全研究专家指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期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我国未来10~15年正处于由人均GDP1000美元~GDP3000美元的时期。在目前体制下,考核各化工园区有关领导政绩的主要指标还是“GDP”,因此,怎样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到本地来投资还是摆在园区领导面前的一道极为棘手的难题。对投资商而言,除了各方面的政策优惠以外,还非常关心投资企业所在区域的安全设施设置。

    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7月11日发布的公告:目前在建的石化类工业项目7755个,总投资10162亿元,81%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大河、大海附近,45%是重大环境风险源,一旦发生各种安全、环境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化工园区还处在建设阶段,安全工作,特别是园区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还未提上议事日程;人才、资金、技术还比较缺乏,制约了园区应急体系工作的开展;部分化工园区安全隐患严重,产业安全规划与布局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的化工园区没有开展园区区域安全规划工作,整个园区的安全工作缺乏系统性;园区内各企业的安全规划单独设计,缺乏统一性,无法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或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面对突发事件,也无法综合协调、统一应对。二是有的化工园区虽然开展了区域安全规划工作,但在如何落实区域安全规划的要求方面缺乏有效措施,不能全面掌握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隐患,缺乏对重要场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监控管理。

    由于我国化工园区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目前建成的园区存在着数目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个别化工园区的建设还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因素的作用。这些化工园区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何提高园区的安全系数呢?化工专家指出了以下几个方向。

    科学选址: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门队伍对我国的化工园区进行清查,对那些选址不科学,对周边环境危害极大、极易发生事故的园区进行取缔,对一些搬迁困难极大的园区,应要求园区设置在线监测系统,做好风险防范,保证事故发生几率最小。

    统一规划:面对我国化工园区目前存在的数目众多、良莠不齐的局面,国家应负起对化工园区管理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委托有关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全国化工产业和园区的发展进行战略规划,提出全国化工园区建设的宏观布局规划,对选址不科学、工业布局不合理、入园企业门槛设置过低的园区给予降级甚至“关、停、并、转”等惩治措施。国家可有选择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化工园区,制定化工园区发展的动态考核体系,根据全国范围的宏观布局和化工园区的区位发展,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园区给予重点扶持和投资,发挥其在全国和区域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合理布局:严格按照编制单位的规划将园区划分为生态产业区、生活居住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保护区。另外,在园区周围的区域还应划分生态控制区。 生态产业区是工厂企业的聚集区,规划的要点在于不仅要考虑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而且要注意危险项目与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生活居住区外围设置防护林带,并对居住区人口密度进行控制。大气、水体、固体污染物及声学环境的质量均应达到居住区环境建设指标的上限要求。管理服务区对园区内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确保园区按照生态模式运作。管理服务区的设置主要考虑服务半径,其服务范围应覆盖整个园区。生态控制区是为了防止化工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进入主城区而设置的隔离带,其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开发,严禁环境污染。

    落实项目的安全评价工作:对于危险系数较大的项目或设备,必须要求园区或企业请有资质的研究机构进行安全评价,评价结果不达标的一律不准上马开工。国家或相关管理机构可对一些典型的项目、设备、工艺等设立安全评价标准,以便于安全评价工作的展开和落实。鼓励和推动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