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情助力“绿色冬奥” 氢能产业化发展有望提速

   2022-01-26 中国经济网

41

核心提示:“绿色冬奥”是本届冬奥会的主题之一。北京冬奥会期间,将大规模使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引入氢燃料电池汽

“绿色冬奥”是本届冬奥会的主题之一。北京冬奥会期间,将大规模使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或将成为本届冬奥会绿色能源应用的主角之一。

隆众资讯氢能源行业分析师刘小燕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冬奥会采用氢燃料客车,一方面,可实现冬奥赛区交通等活动中的零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奥运;另一方面,为氢能源车技术示范运行提供了展示平台,检验我国在氢能源全产业链特别是氢能源汽车方面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成果;此外,借助冬奥会的“实战”契机,氢能源用车将会收获更多关注与认可。

“氢”情助力“绿色冬奥”

“本届冬奥会大约有1000多台氢能源燃料电池车型提供服务。”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提供700多辆搭载亿华通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接驳车辆,为实现绿色冬奥、科技冬奥贡献氢能之力。”

1月10日,亿华通在北京、张家口两地同时举办冬(残)奥会保障团队出征仪式。公司董事长张国强表示,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作为全球顶级体育赛事,首次大批量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亿华通作为燃料电池发动机核心供应商组建了服务保障团队,肩负本次交通运输的部分保障工作。

《证券日报》记者从福田汽车方面了解到,公司现已交付近500辆氢燃料客车,为冬奥会北京延庆赛区及张家口赛区提供服务保障。冬奥会期间天气寒冷,对新能源车应用提出较大挑战。为此,此次投入北京冬奥会服务运营的福田欧辉氢燃料客车搭载了第四代氢燃料核心技术。

雪蜡车是在冰雪项目中给雪板打蜡提供便利舒适工作环境的特种技术车辆,在训练和赛事期间,对于运动员提升成绩至关重要。《证券日报》记者获悉,由中国重汽等研制的“中国首创、世界一流、完全国产”的首台雪蜡车已进驻张家口崇礼国际越野滑雪中心。在此之前,雪蜡车已完成正式交付使用,并前往新疆、崇礼、上海,出色完成国家越野滑雪队的备赛训练保障工作。

为践行“绿色冬奥”理念,确保雪蜡车在零下34度的环境中工作不“掉链子”,中国重汽研发团队在雪蜡车氢燃料电池牵引头的动力选择上,主动挑战研发难度更大的162千瓦氢燃料电池,取得了节能环保及有效续航的双重突破,实现“零排放、无污染”目标,大大提升了雪蜡车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能力。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也在全力保障冬奥场馆建设运营油气供应和新型加氢站建设,为冬奥会提供专业、优质、清洁、可靠的油气产品服务。《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了解到,作为国内首座站内氢气检测实验室的“中国石化西湾子氢气检测实验室”已于今年1月初在河北崇礼正式投运。该实验室能完成燃料电池氢气的13项典型指标检测,将为保障冬奥会氢能质量安全可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1年9月份,中国石化建设的4座服务冬奥的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河北崇礼西湾子加氢站是中国石化4座服务冬奥的加氢站之一,距离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仅15公里,是进入赛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该站日供氢能力为1000公斤,设有加氢机三台,可同时满足35兆帕、70兆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注需求。

氢能产值有望达万亿元级

“这次大规模试点,将向社会证明氢能源汽车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氢能是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但目前受制于成本、氢气存储制备等因素,暂时不具备较大规模推广空间,但是具有较强示范意义。因为氢能源汽车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和科研投入,只有足够的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吸引各方投资。”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梅婷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有机构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可达12万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去年以来,多地发布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北京市氢能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到2025年,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家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规模1000亿元以上,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0000辆。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氢能源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还很远。氢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符合未来“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产业的发展要求。目前在氢能源车等场景的应用,是为氢能源产业链的更广泛应用进行的积极探索,未来氢能源还将更多应用于工业场景中,以替代煤炭。

在林伯强看来,氢能源产业发展,首先要解决“氢从哪里来”的问题,然后才是解决应用场景的问题。此外,从氢能生产到终端使用的成本问题也是大规模商业化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下游上量,解决成本问题;另一方面,需要降低成本,才能实现快速放量。所以,前期的政府补贴和示范性引导都是必要的,这是促进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必要举措。林伯强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氢能源将会实现大规模商用。(证券日报 记者 向炎涛 赵彬彬 见习记者 贺王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