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走园区化道路大势所趋

   2007-10-16 本站原创王笑欢

153

    在政府鼎力支持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积极倡导下,目前我国农药产业园筹建工作已逐渐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企业大搬迁正拉开序幕。围绕农药产业园建设的整体思路与进展,10月11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李正先。
    李正先说,长期以来,我国农药企业小而散,污染物治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环境及人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环保要求日益提高,这种粗放型管理方式已明显落后,制约了全行业进步与发展,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客观地讲,我国除一些大型农药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不具备环保设施和技术能力,单独实现“三废”治理是十分困难的,其运行成本相对于企业经济规模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建立农药产业园,则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既有利于全行业“三废”的综合治理,有利于企业发展与技术升级,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行业整合重组,更有利于政府强化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因此,农药行业走园区化道路是大势所趋,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农药行业,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政府对农药产业园建设十分重视与支持。目前,各有关部门正着手制定园区建设政策与配套制度,以保障农药行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严密的环保标准,对入园企业按照标准进行严格环评,通过环评的企业方可获准搬迁入园。国家发改委则对通过环保总局环评的企业进行正式核准,否则将被视为违规生产。李正先介绍,到目前,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农药项目的企业不过五六家,这足以说明政府对农药企业搬迁的严格与慎重。借助搬迁入园这一良机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产业有效整合和技术升级,最终彻底改变我国农药企业小而散的落后局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正是推动我国农药行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在3~5年内,全国农药企业通过进园区形式进行关、停、并、转,把目前2000多家企业整合成500多家大企业,这是我国农药行业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三废”治理、管理水平等均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通过实施农药企业搬迁入园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已成定局,全行业正朝着园区化道路一路前进。
    我国农药产业园筹建始于2004年。其中,占全国农药企业数量及规模1/4的江苏,在农药产业园建设方面表现突出,企业搬迁动作既快又多。2005年底,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与江苏如东县政府签署协议,将如东县洋口化学工业园确定为以高科技农药产品研发与生产为特色的“中国农药工业产业园”,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药产业园。2006年初,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又与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共同合作,成立了“中国农药(北方)工业产业园”。此外,江苏南京、常州、泰州、泰兴、如皋等地,也相继建成农药园区。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南北两大农药工业生产示范园为主的农药产业园规模。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与产业园之间在园区规划、技术进步、“三废”治理、引进技术等方面进行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区位资源优势和行业指导优势的紧密结合,为我国农药行业向专业园区聚集发展共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但由于长期的落后状况,使农药产业园建设遇到了不少问题。李正先强调,目前农药产业园建设仍处引导阶段,无论是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完善,还是企业自身意识的提高,还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三大突出问题。首先是观念上的问题。从政府方面讲,因对农药产业园建设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思路,因此有关政策法规与措施目前还都没有出台,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与政策扶持;从企业方面讲,目前相当数量的企业仍处被动局面,有的甚至还抱着“走一天说一天”的想法,缺少长远及全局观念。其次是制度问题。对园区如何规范、企业按什么样的标准去做、最终由谁来确认、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目前还都没有形成一整套明确的法规制度,和农药相关的公用工程的配套、基础原料的配套等还都不具备,尤其是如何管理好园区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来配套实施。第三是技术问题。目前我国农药缺乏高端技术支撑,尤其在环保技术方面更是缺失。发达国家对农药废水都是采用焚烧技术,而我国目前还依然采用生化处理方式,技术相差甚远,今后应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尽快提高技术水平。
    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制定与园区功能相适应的中长期规划(包括“十一五”、“十二五”)、建设与规划相匹配的污染物焚烧装置、提高工业园准入门槛(环保投资不得低于总投资的15%)、限制国家规定的高毒和高污染产品进入园区等的设想。同时,国家发改委要求农药行业在向产业园区集中过程中,必须注重改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产品结构调整。李正先坚定地说,农药企业搬迁入园,无疑是农药行业的一场新“革命”,最终必将迎来全行业大发展的“春天”。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