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2016年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 今年继续清退落后产能

   2017-03-07 人民网

36

核心提示: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张勇、

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张勇、副主任宁吉喆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回答关于去产能问题时表示,去年我国在去产能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其中钢铁、煤炭去产能提前超额完成去年目标,2016年炼钢的产能退出超过了6500万吨,煤炭的产能退出超过了2.9亿吨。

宁吉喆表示,尽管今年的钢铁和煤炭去产能目标总体低于去年水平,但这是在去年已经实现了较大产能清退的基础上做出的安排,总量依然较大,体现了中国政府去产能的坚定决心。

他指出,政府下定决心将继续把落后的、多余的产能去掉,使钢铁行业、煤炭行业浴火重生,提高企业竞争力。

以下为问答实录:

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去产能的问题,今年去产能的目标定得低于去年,这是为什么?另外,政府是否有计划在新的领域开展去产能的行为,比如是否会在有色金属领域进行去产能?

宁吉喆:这个问题是这次两会上政协委员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去产能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除了去产能以外,还包括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你重点关心去产能问题,非常重要,这是首位的。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我们主动要做的,国际上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对去年的去产能任务提出了要求,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会议。另外,国务院还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去产能特别是去钢铁和煤炭产能的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在一起认真分析问题、研究政策、落实措施,再加上各级政府的重视、行业协会的努力,特别是去产能相关重点领域,钢铁、煤炭企业的主动行动,所以去年去产能特别是钢铁、煤炭去产能全年目标任务提前超额完成,这是大家熟知的。

总理昨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总结了,2016年炼钢的产能退出超过了6500万吨,煤炭的产能退出超过了2.9亿吨。特别重要的是,去年安置职工达到了72.6万人。与此同时,企业经营和资产状况明显好转,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违法违规生产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当然,刚才讲价格的时候我提到过,中国存在着落后产能。比如你刚才提到的钢铁,媒体也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发现一些个别地方还存在着“地条钢”这种落后产能的状况,经过有关方面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抑制,而且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一起采取有力措施,使这些落后产能限期退出。

今年去产能工作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个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的钢铁去产能目标,就像你刚才提到的,是5000万吨左右,从数字上看确实是比6500万吨稍低了一些,但是这个量也是很大的。据国家统计局数字,钢铁整个产能也就是11亿吨,中国的钢铁表观消费量,一年8亿吨,产能利用率70%多。70%多在市场经济下有一定过剩,但也不是过剩那么多,多出的3亿吨去年已经去了6500吨,今年再去5000万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产能只剩下10亿吨,中国钢铁消费量前两年就是8亿吨了,钢铁的消费还要增长。所以产能利用率算大账就达到80%了,在市场经济下也是正常水平。当然绝不能松懈,还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今年的基础上明年还要去产能,去产能要和产能利用率结合起来。所以,在去年6500万吨基础上今年再去5000万吨,已经是很大的力度,很大的数量了。全世界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国家现在没有几个了。

同时,煤炭的去产能也明确提出还要再去1.5亿吨以上,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这都体现了中国政府去产能的坚定决心,煤炭去产能今年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可能大家也注意到,因为中国的煤炭使用非常广,由于物流的原因,总的产能还是富余的、过剩的,但是去产能在全国坚定不移实施,同时还要保证供应,如冬季取暖用煤,必须保证合理用煤需要。总之,要下定决心把落后的、多余的产能去掉,才能使我们的钢铁行业、煤炭行业浴火重生,提高企业的集中度、生产效率、生产水平、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要,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因为煤炭的消费特别是一些不合理的消费,是会带来污染的,煤炭的高效利用、清洁化利用也可以改善这些状况。

至于你说的其他领域,因为我们生产资料领域的有色、建材,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些产能富余现象,但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高。要通过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推进去产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