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 持续释放“红利” 上海力推试点发展

   2017-03-06 21世纪经济报道

41

核心提示:中国对能源互联网的定义是非常开放和多模式的,能源互联网就是实现能源系统全部的数字化、信息化和互联化。

“中国对能源互联网的定义是非常开放和多模式的,能源互联网就是实现能源系统全部的数字化、信息化和互联化。”2月2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忆文在“能源互联网峰会”上表示,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提升和能源形势的宽松,“能源互联网”正站在迎来发展机遇期的风口上。

受益于政策鼓励,“互联网+”的风潮从2015年一直吹到当下,各行各业纷纷作出相应的尝试,理解和发挥程度不尽相同。能源行业亦不例外,包括智能风电场、智能光伏电站等设施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运行云平台不断进入市场。

2016年初,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智慧能源(以下简称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

具体细分到各个能源行业及切入模式,上述文件提出将采取分阶段试点及推广应用等方式:“在2016-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试点示范项目。”

上海在三年前提出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科创中心架构,2030年初步完成功能的建设。”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干频介绍,其中包括能源类的创新性平台:“作为全新的产业风口,能源互联网产业处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我们设想下一步依托虹口,在上海的能源交易中心等平台上把相关的能源互联网的产业形成一个集聚。”

  “先行者”上海

在上述峰会上,为进一步落实国家能源局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方针,“上海智慧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宣告成立。

据悉,此联盟旨在实现区域内电网的互通互联与智慧用能,最大限度提高清洁能源的消纳水平,集合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方融科技等多方合作力量,并致力于促进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能源互联网行业发展。

机遇来源于多方面。上海智慧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方融科技创始人蒋晔认为,一是电改带来的改革红利释放,把原来集中在国家内网体系里的售电业务逐步打开,“轻松成为万亿的市场。”

二是各类技术条件的成熟,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等等为能源互联网创造了技术基础。三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推动,“从重关系模型向弱关系规模化转变,单一业态向多边复合型业态转变。”

以方融科技为例,其定位为“企业电网云服务平台”,面对电力服务行业,提供变配电站智能化托管运行支撑服务、解决方案及运营、维护等增值服务。“大型商场、企业、写字楼等,以往都需要聘用专人来进行管理用电系统,这个庞大的市场既没有被电网公司所照顾到,且由于专业壁垒而存在空白和游离。”蒋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我们的业务是再延伸电力公司对用户侧电网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上海的能源互联网发展走在全国最前沿。我做技术工作出身,以前给国家电网工作,制定规范和标准来建立系统的设计,现在则是往前跨了一步。”蒋晔解释,国网是集中式的系统,而目前的能源互联网是承载了电网公司专业技术积累之后的迭代,采用去中心化的系统,“方融科技提供平台让服务商对接企业客户,采取从中收取服务费的模式进行盈利,去年已经小有盈利。”

  如何站上风口

据唐忆文介绍,目前上海在研究的能源互联网还包括开放给企业的平台、城市综合智慧能源供应服务系统、设备层和大电器、工业园区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以及国网上海电网智能微网融合项目。

在描述愿景、追逐热点之外,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副主任金之俭表示:“能源互联网给整个能源体系带来很大变革,但其中牵涉到很多现有各方利益的博弈,新的技术如何应用以及政府部门原来的供电系统如何应对等问题。”

在电改的大背景下,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能源互联网”还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能源互联网跟传统电网最大的差别在价格体系。能源互联网真正要运作起来,要看如何从中发掘出额外的价值。”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部电力交易中心主任杨立兵认为,目前所谓电改释放出1500亿的红利,并不是整个能源工业和电力系统靠提高效率产生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发电企业降价、一小部分来自电网企业的让利。

事实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从东部、中部到西部,资源、发电、用电等情况不一。“这么大的盘子要去改变是需要时间的。”上海电气负责新业务投资的副总裁范小江认为,能源互联网的推进需要结合各地情况、结合用户需求,提供有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从能源互联网的产业投资角度来看,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潘旻表示,需要考虑“当下社会环境产业结构,到未来可能经过哪些环节,哪些链条能够达到未来希望理想的状态,一定要看到这样的逻辑链条,才敢于在今天下注。而中国现在的情况,无论从电力行业的发展,还是从体制制度改革的进程上,我们确实感觉到能源互联网的大风口已经慢慢到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