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替代能源乃稀释原油对外依存度治本之策

   2017-02-16 中国经济时报

40

核心提示:立足于现有技术成果,未来可在更多技术突破的前提下加强对石油替代品开发领域的深耕,通过能源替代革命促进

立足于现有技术成果,未来可在更多技术突破的前提下加强对石油替代品开发领域的深耕,通过能源替代革命促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主持发布的《2016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约为3.76亿吨,同比增长13.1%,原油对外依存度升至65.5%的创纪录高位。《报告》同时预警,原油对外依存度的上升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数据显示,受成本递增的约束,去年国内两大标杆油田大庆和胜利油田合计减产逾500万吨,国产原油量首次跌破2亿吨,但同时石油消费量为5.56亿吨,同比增长2.8%,意味着近4亿吨的原油需要进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通过去产能与调结构的途径,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升级,但未来仍以制造业为主并向高端制造业演进的经济结构依旧会对传统石化能源存在较大的刚性需求。

国际上一般将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看作是“安全警戒线”。从供给端看,虽然世界油气逐渐向“中东—中亚—俄罗斯”和美洲两大出口中心地带转移,但中国的原油进口有近一半来自中东,投射到中国原油进口上的地缘政治风险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操盘的模式下,由于缺乏原油价格的定夺权,中国也始终难逃被他人主宰命运的窘境。更为重要的是,正如民营石油巨头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叶简明所言,产油国的石油生产出来之后,石油权益都被欧美日国际贸易商买走了,这些中间贸易商以很高的价格卖给中国企业,中方不得不承受成本高企与利润痛失的煎熬。

回顾历史与扫描全球,石油对外依存度超出50%的国家也不在少数,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曾经多年保持60%以上,最高达到80%;韩国、日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100%;同处亚太市场的印度,石油对外依存度近70%。由于这些国家要么开辟多元化的原油进口渠道以分散集中化风险,要么开发与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以减轻原油进口压力,或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降低原油进口需求等等,他们的经济状态与能源运行并没有因原油对外依存度的上升而出现大的动荡。

对于中国而言,可以按照非常规油气和深水油气—清洁高效化石能源—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先进核能—战略性能源的路线寻找石油替代品。当然,以上任何一种替代品的开发程度皆取决于相关的技术成熟度,而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与牵引力量。

在非常规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方面,我国基本形成了陆相储层的有效致密气勘探开发技术以及浅层海相页岩气成套开发技术和致密油开发关键技术,同时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船等装备实现自主化,并建立了浅层超稠油油藏经济高效开发技术体系。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方面,我国已在煤炭气化、液化等方面实现产业化,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初见成效。在新能源电力系统方面,我国光伏、风电等产业化技术和关键设备已与世界发展相同步,形成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化技术体系,建立了大功率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制造技术体系,同时已建成多个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的灵活接入也取得重要进展。在核电技术方面,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四代核电技术、模块化小型堆、海洋核动力平台、先进核燃料与循环技术取得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得到持续发展。

立足于现有技术成果,未来可在更多技术突破的前提下加强对石油替代品开发领域的深耕,通过能源替代革命促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在石化能源清洁技术领域,要尽快推动致密气、煤层气和稠重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加快页岩油气、致密油和海洋深水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步伐。在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领域,重点要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并网和分布式供能,建造出8MW-10MW陆/海上风电机组,推动高效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实现全天运行100MW级太阳能电站商业化运行;同时加速推广海洋能、地热能利用的试验示范。在安全先进核能技术领域,要加快建成自主产权的先进三代压水堆示范工程,推动形成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与模块化小型堆。在战略性能源技术领域,要通过建设煤制油、生物航空燃油等示范工程,推动煤炼制油、煤衍生气等清洁燃料的实际制造进程,同时实现生物质航空燃油等特种油品的尽快落地。

(作者张锐,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