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2月13日讯 把我国储量巨大的煤炭资源转化成相对匮乏的石油和天然气,是一件容易引人遐想的事情。出于对能源安全的焦虑,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在内的煤化工产业自诞生之日起,社会有识之士对其发展就格外关注。
新近出台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煤制油气生产能力要分别达到1300万吨和170亿立方米左右。这个数据一经公布,不少财经咨询机构便纷纷为投资者分析:国家鼓励煤制油气发展,其前景看好,“十三五”时期市场机遇良好!前两年,新疆、山西等地的煤制油气项目纷纷闯过最为“卡脖子”的环评关,也曾让不少人作出判断:煤制油气的春天来了。然而,实际情况恐怕并非如此。
《规划》所体现的,恰恰是国家对煤化工的态度十分审慎。
据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统计,截止到今年1月份,中国已投产的煤制油气项目产能分别为818万吨和51.05亿立 方米,加上在建和已经拿到路条随时可能开建的项目,我国煤制油气产能总计达到了2868万吨和788.3亿立方米。这两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十三五”规划产能目标。
已建、在建、待建的煤制油气项目规模远超“十三五”规划,就意味着这些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将要面临被推迟、取消的命运。因而“十三五”时期,煤制油气的发展空间极可能会被压缩。
《规划》也显示,对于煤化工尤其是煤制油气,将按照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示范工程的定位,合理控制发展节奏,强化技术创新和市场风险评估,严格落实环保准入条件。这显然表明,国家对待煤制油气很谨慎,其被摆放在“储备”的位置上。“十三五”期间,煤制油气不可能出现“大干快上”的局面。
煤化工目前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没有更好地解决环保、高耗水、碳排放、能效等诸多问题之前,煤化工继续蛰伏并力求技术创新突破,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