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历时3年方始出台,原因何在,形势变化太快。规划既要缓解、化解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又要促进能源结构改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改善环境并实现我国的对外碳减排承诺,精准落实了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明显的时代特征。】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可以说起了个大早,2014年上半年即开始启动,国家能源局规划司组织成立了由十几个研究单位参加的能源规划咨询小组,先后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会议讨论、央地衔接、稿件的反复修改、以及多方多轮征求意见,最终于2017年年初面世。
为什么费这么大劲,主要是形势变化太快,整个经济和能源发展面临明显“过剩”的局面。经济增速开始大幅放缓,由“十五”时期的年均增长9.8%和“十一五”时期的年均增长11.3%,降至“十二五”时期的7.9%;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服务业比重由2000年的不到40%升至2015年的50%以上,耗能大户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增速大幅下滑。受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影响,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大幅放缓,由“十一五”时期的12.2%和“十二五”时期的6.7%,降至“十三五”时期的3.6%,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只有0.9%。
需求大幅放缓,供给端的过剩就在情理之中了,煤炭出现严重过剩,煤电利用小时数创新低,炼油产能利用率低下,甚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都开始“过剩”,弃风率达到15%,弃光率达到10%,还有水电弃水、核电弃核。以往以保供为主的能源规划思路已经跟不上形势变化了,虽然供给端还是要规划,但是重点已经变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了。与此同时,土地、水、空气的污染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严重雾霾天气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而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大量不清洁使用又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因此,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需要适应经济、能源发展的新形势,既要缓解、化解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又要促进能源结构改善,大力发展天然气、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改善环境并实现我国的对外碳减排承诺。
落实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最关键的是发展观念的转变。以往发展经济的主要抓手之一就是项目建设,而能源类项目又都是大项目,上马一个项目对地方政府经济、财政的贡献巨大,地方积极性很高,但现在已经过剩了,再上新项目就会在未来带来更大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规划提出对存在产能过剩和潜在过剩的传统能源行业,“十三五”前期原则上不安排新增项目,如煤炭行业“十三五”前三年原则上暂停审批新建项目、新增产能技术改造项目和生产能力核增项目;煤电“十三五”前两年暂缓核准电力盈余省份中除民生热电和扶贫项目之外的新建自用项目;加强炼油能力总量控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
以往某个能源品种单兵突进式的自我发展只能适应短缺年代的形势,供需宽松条件下需要关注整个能源系统的优化问题,即使代表能源低碳、清洁发展方向的风电、光伏也需要强大的调峰能力和消纳能力作为支撑。
为此,规划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即是着力优化能源系统,提出以提升能源系统综合效率为目标,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实施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工程,推动能源生产供应集成优化,构建多能互补、供需协调的智慧能源系统。以能源系统优化为着力点,是本次能源规划的一大特点也是亮点。
当然,不是供需宽松了就忽略安全问题,维护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规划一方面提出补短板、提能力,补齐电力输送和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系统调峰能力,加快抽水蓄能、天然气调峰电站等优质调峰电源建设,积极发展储能,加大储气库建设力度,等等;一方面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全方位实施能源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推动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规划》突出了问题导向。针对我国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积极推进外送通道建设,优先解决云南、四川弃水和东北地区窝电问题;调整优化风电、光伏开发布局,逐步由“三北”地区为主转向中东部地区为主,优先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强对新能源发电的功率预测和考核,变革调度运行模式,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等等。
《规划》明确了能源清洁发展的方向。除了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还提出化石能源发展三大行动,即开展煤炭消费减量行动、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和天然气消费提升行动,尤其是提出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的较高目标,这就需要加快实施"煤改气",加快主干、支线管网及储气库建设,还要推进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
总的来看,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充分体现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政策取向和主要任务精准落实了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明显的时代特征。
(作者单位: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研究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