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十三五规划:允许油气企业之间以市场化方式转让矿业权

   2017-01-25 澎湃新闻网

63

核心提示:谋划近三年的油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迟迟未能出台,但国家发改委于1月19日公布的《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和《

谋划近三年的油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迟迟未能出台,但国家发改委于1月19日公布的《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透露出不少相关信息。两份规划均提出,“十三五”期间,将从油气产业上中下游入手,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公开公平向符合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出让相关矿业权,允许油气企业之间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矿业权转让,鼓励多元投资,进一步完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

两份规划总结和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形势、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规划实施路径等等。

规划称,“十二五”时期,中国油气体制机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率先在新疆启动试点,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混合所有制试点稳步推进,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初步组建起行业监管队伍,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开放开始实施;原油进口权逐步放开,期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页岩气矿权以招标方式对多种主体开放;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实现了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并轨,理顺了非居民用气价格等等。

但现存的诸多问题仍在制约油气行业发展。比如,油气领域勘探开发主体较少,区块退出和流转机制不健全,竞争性不够。加之不同地区地质认识和资源禀赋差异,各公司勘探主要集中在资源丰度高地区,风险勘探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勘探投入不足。一些国内企业通过“走出去”已获得国外区块,积累了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国内准入仍存在诸多限制,制约了多元化资本投入。

相比之下,天然气行业的体制机制制约和结构性矛盾问题愈加突出。规划提出,天然气产业部分原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储气能力严重滞后;勘探开发和管道输送环节竞争不足,管道运营不透明,难以实现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接入;行业行政垄断和区域分割比较严重,输配环节过多,费用过高;进口高价合同气难以消纳,企业背负经营压力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气“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8.3%-10%。这一目标范围比此前已公布的能源规划中划定的数字更具弹性,比如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

“说明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当前天然气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也认为大幅增加天然气消费量难度较大,按照原有发展模式显然无法实现之前的目标,所以,未来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各方强有力的协同,并研究制定大力鼓励天然气利用的支持政策。”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调研员刘满平分析称。

规划提出,要解决现存问题,达成“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全面深化油气体制改革:

在上游勘探开采环节,石油和天然气规划均提出,实行勘查区块竞争出让制度和更加严格的区块退出机制,公开公平向符合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出让相关矿业权,允许油气企业之间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矿业权转让,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

此外,持续推进新疆油气勘查开采改革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并加快向全国推广。总结和发展新疆、川渝、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常规油气、页岩气、致密气勘探开发企地合作、合资混改、引入竞争等创新模式。

具体到天然气行业,规划称,要支持有条件的省(区、市)开展天然气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或专项试点;推动天然气管网运输和销售分离,大力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开放。此外,放开非居民用气价格,进一步完善居民用气定价机制,加强天然气管输价格和成本监审,有效降低输配气成本,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建立完善上中下游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加大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开发培育力度,供气企业合理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形成终端市场的竞争环境。

两个规划还提出理顺资源开发税费关系:在统筹研究相关税费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实施好资源税政策,合理确定负担水平。同时,探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惠及地方机制,鼓励地方和企业加大对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等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