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世界第一能源大国的短板,也就抓住了未来几年的投资机遇

   2017-06-15 中国能源网

39

核心提示:管理学和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的盛水

管理学和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的盛水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而是决定于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短板”长度决定事物整体发展高度。

进入21世纪,我国能源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新能源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炼油能力世界第二等成就不断跃入公众眼帘,“能源木桶”越做越大。但是能源系统在做大“水桶”容量的同时,“装水”能力却提升不多,部分能源设施建设滞后、非化石能源占比过高、能源与环境发展不协调、能源整体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用能困难的情况。为建成《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目标,推动能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找到能源发展的短板,嵌入合适拼板,挖掘能源系统这个“大木桶”的最大利用潜力。

 短板在哪里?

从当前我国能源发展新的特征和变化来看,能源行业的短板问题突出体现在开发布局发展不平衡,配网“最后一公里”建设滞后,能源调峰能力水平不高等方面。

 能源开发布局长期向西倾斜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禀赋呈现逆向分布,消费重心位于资源相对贫乏的东部沿海省市,其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70%左右,但能源资源占全国的比例少于20%。因此,为了在发展窗口期及时支撑东部经济发展,我国选择了快速见效的“大基地+远距离输送”的能源开发模式。以电力“西电东送”为例,“十二五”期间我国“西电东送”规模从1亿千瓦增长至1.4亿千瓦,5年内输电规模增长40%,建成了世界领先的跨区域输电网架。但有得必有舍,“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在成为行业发展焦点的同时,客观上忽视了同样优秀的分布式能源,“十二五”末分布式天然气装机规模约380万千瓦左右,仅占发电总装机0.25%。同期相比,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分布式天然气装机已达到9000、5000、3800万千瓦,可见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实际上,在我国能源流的终端地区有着良好的分布式能源开发条件和潜力,尤其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更高的要求下,理应搭乘新能源这趟快车迎头赶上。但是受基地式发展思路的影响,当新能源发展起步时,关注点也在基地式开发上,东北、华北、西北成为了开发的重点地区,“十二五”上述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增加约1亿千瓦,占全国新能源增量装机74%,进一步抬高了能源开发集中度。因此当面临本地市场需求不足、东部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等不利局面时,基地式开发模式开始出现了消纳问题,2016年全国范围内弃风、弃光、弃水电量已经超过了1000亿千瓦时。总体上看,开发规模过于集中的问题,已经开始影响能源供给系统的整体效益。

“最后一公里”建设还很滞后

面对规模屡创新高的能源主干网架,配网“最后一公里”的建设却相对滞后,能源普遍服务并没有惠及全民,乡村能源建设和服务薄弱,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还存在着用电质量差、无气可用等情况。

配电网直接面向终端用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服务民生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国配电网发展整体仍显滞后,特别是农村配电网存在结构薄弱、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低、供电质量差、装备水平还较落后等问题。在一线城市配电网已在追求“6个9”可靠性的时侯,2015年农村电网户年均停电时间12.74小时,是城市用户的3倍以上,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停电时间是以天为单位,电力发展的红利并没有平均惠及到全部用户。

“十二五”期间天然气管道建设取得长足进展,2016年底天然气管道干、支线6.6万公里,配气网管网约50万公里。但与国土面积相仿的美国相比仍相差巨大(美国输、配气管道长度分别是中国的7.7倍和5.4倍),尤其是长输管道连接线和地方配气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外天然气利用水平不高,县城、村镇燃气普及率分别为76%、52%,用气人口比例有待提高。

系统调峰能力严重不足

电力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一直进行优化调整,用电负荷“峰谷差”逐步拉大,加之近年风电、光伏等波动性装机大规模并网,对系统调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受电源结构的制约,我国电力系统调峰能力略显不足,“十三五”期间,全国电力系统需提升调峰能力约4400万千瓦,调峰能力提升需求重点在“三北”地区,其中东北需提升约1000万千瓦,华北需提升约1300万千瓦,西北需提升约2100万千瓦。

天然气方面,受冬季采暖及煤改气的影响,我国冬季天然气消费量激增,供气紧张,而夏季市场供应则表现为总体过剩,季节性峰谷差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有效储气库容约60亿立方米,仅占全年消费量的3%,而预计2020年北京的季节性调峰需求就将达到50亿立方米,很明显现有的天然气调峰容量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每到冬天用气高峰,天然气供应都成为牵动各方神经的大考,造成天然气消费和运输等一系列问题,部分用户被迫停供,阻碍了天然气健康发展。

短板怎么补?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量世界第一的大国,我国能源体系建设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上述短板的存在,始终让人感觉略有美中不足。《规划》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关键点,那么“十三五”期间这些短板又应该怎么补呢?

东、西并进齐头发展

一改以往大规模生产加外送的能源供给模式,此次《规划》提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合理控制大型能源基地开发规模和建设时序,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提高就地消纳比例,根据目标市场落实情况推进外送通道建设。能源消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降低对外来能源调入的依赖。”按此思路,西部资源富集地区需把握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节奏,循序渐进地增加电力外送规模,完成煤炭产业现代化升级改造,优先将存量资源用足用好,而后视市场走势适时开发增量资源;中东部地区应充分挖掘自身能源资源潜力,主动因地制宜发展天然气、风电、光伏、储能等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合理控制煤炭开发规模,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提高能源自给率和清洁化开发利用水平。

投资重点“从大转小”

加大配电网建设力度。配电网是输电网向用户侧的延伸,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电力系统面向用户的“门户”。但由于多年来电力投资侧重点不在配电网,致使当前这个“门户”相对于成绩斐然的输电网而言,显得有点黯淡无光。

对于配电网发展滞后的问题,《规划》提出“加大投资力度,全面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打造现代配电网”和“鼓励具备条件地区开展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微电网示范应用。”前者反映了国家能源主管部门自“十二五”末以来,对配电网建设一贯的支持态度,后者体现了“十三五”期间电网建设的新思路,即从建设大容量、长距离的跨区输电网转变为能源就地转化、就地利用的微电网模式。实现电力就地供需平衡,大幅度减少燃料运输、电力输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系统整体经济性。

加大天然气配网建设力度。《规划》提出推进和优化支线等区域管道建设,工作重点在于增大区内配气管网建设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支线、联络线建设,保证全国主干管网至“最后一公里”的输气畅通。同时鼓励能源主管部门在项目立项、核准、用地、拆迁、建设、债券融资等方面给予管道建设方支持和优惠政策,创造市场盈利空间,刺激投资的积极性。

规模做大不如更灵活

经验表明,不灵活的能源系统无法发挥100%的预期能力,因此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之一。

提升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有多项措施,总体看可归类为电源侧、电网侧及负荷侧三类。《规划》对此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加快优质调峰电源建设,积极发展储能,变革调度运行模式,加快突破电网平衡和自适应等运行控制技术。”很明显《规划》考虑了近期实施电网侧、负荷侧调峰措施的实施难度和不确定性,“十三五”期间更偏向于相对切实可控的电源侧措施。

可采用的电源调节能力提升措施主要为煤电灵活性改造、新建抽水蓄能电站、新建调峰气电、新建储能电站等,其中煤电灵活性改造与其他措施相比,是现阶段最为经济有效的调峰手段,也是“十三五”首要推进的电源调节能力提升工程。同时加快规划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进度,早日完成6000万千瓦的开工目标,力争在“十四五”发挥应有的效益。从长远角度来看,探索天然气改革机制,降低用气价格,积极研究高能源密度的储能技术,降低储能设备单位造价成本,会涌现出大量优质的调峰电站,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将大幅度改善。

天然气“十三五”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完善调峰设施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储气库建设,结合中国的地质条件,在能够利用枯竭油气藏、含水层和盐穴的地区,尤其是在中国的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地区,可以建设成本较低的地下储气库,2020年地下储气库工作容量达到149亿方,将地下储气容量扩至消费量5%左右;

二是在需要进行日调峰的地方,建设城市管网储气库、规模较小的储气罐;

三是将2020年1亿吨的LNG接受能力,预留部分工作容量进行储气调峰等措施可作为天然气调峰的补充手段。

 补短板的投资机会

短板效应制约着能源行业发挥最大效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每一块短板都蕴藏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找到了短板,就找到了发展的突破点;补齐了短板,能源行业就登上了新的发展高度。结合投资的可行性,一起来看看“十三五”由补短板带来的投资机会有哪些?

《规划》提出要优化发展布局,能源开发重点将从“三北”地区转向中东部地区,发展模式也将由大规模集中开发转变为优先分散式、清洁式开发。这种思路的转变已经清晰地体现在规划量化目标上:“十三五”新增风电装机中东部要占58%,新增太阳能装机中东部地区要占56%,并且中东部分布式风电和光伏补贴价格维持现有水平。可以说,“十三五”期间中东部分布式能源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投资者定有一番作为。

《规划》鼓励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配合《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文件,“十三五”期间配电网投资计划将不低于1.7万亿元,而《有序放开增量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更是向社会资本打开了千亿市场的大门,因此“十三五”配电网相关配套产业将迎来投资机遇期。

《规划》明确了加强配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市场化运营机制。我国很多城市配套输气基础设施较差,配气管网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和华南地区,地市配气管网建设力度不够,天然气支线和配送到用户的供气网络缺失,“十三五”期间投资机会潜力无限。

煤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电站、调峰储气设施等投资主体以国有资本为主,社会资本进入的门槛很高,但是其配套设备制造等产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值得持续保持关注。

 结束语

综上所述,《规划》清晰地指出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是影响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也给出了“最大化木桶容量”的解决方案。面对能源消费增速放缓,“十三五”正是转变发展理念、实施解决方案的最佳时机,若能就此打好基础,中国能源终将行稳致远。(徐东杰 赵春阳 王利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