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报告称去年LNG供需平衡 全球贸易规模将迎大幅增长

   2017-04-14

38

核心提示:自去年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之后,壳牌已经跃居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下称LNG)公司了。日前,壳牌在北

自去年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之后,壳牌已经跃居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下称“LNG”)公司了。日前,壳牌在北京发布了《液化天然气(LNG)前景报告》(下称“报告”),在此之前这是BG所开展的业务之一。

“这是壳牌第一次在中国发布LNG前景报告,中国对于全世界的LNG市场而言非常重要。”壳牌天然气与能源市场贸易业务执行副总裁Steve Hill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Steve Hill介绍,报告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液化天然气市场现在面临非常好的发展状况。由于亚洲和中东地区的需求增长超过预期,抵消了澳大利亚在过去一年中贡献的大幅增长,因而在2016年LNG的供需增长较为平衡。

  2016年供需增长平衡

过去十年间,天然气是增长最快的碳氢能源。2000年以来,天然气需求量以每年约2%的速度持续增长,而同期全球LNG需求量年均增长率高达6%,2016年达到2.65亿吨,相当于5亿个家庭全年的能源需求。

由于此前LNG供应周期长达4-5年,因此很容易精确预测供应量的增长。很多业内市场评论人士曾预测,2016年由于非液化天然气市场的供应增长超过需求,LNG将“供过于求”,在亚洲尤其如此。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市场上曾经有很多负面的传闻或情绪,人们经常谈到LNG出现过度供给,大家担心LNG前景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在全球我们发现新的LNG供给者在不断出现。但最近我们也看到,LNG的需求增长速度丝毫不亚于供给,虽然它没有得到很多关注,但其增速也是毋庸讳言的。”Steve Hill表示。

据上述报告,2015-2030年间,全球天然气需求量将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LNG的需求量将以4-5%的速度增长,两倍于天然气增速。2020年,全球LNG贸易的规模预计将比2014年增长50%。

“2016年全球LNG的供给增长达到1800万吨,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实际我们同时也看到液化天然气的需求也在迅猛增长,来自于中国、印度强劲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需求的增加,另外有新的需求大国也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包含埃及以及巴基斯坦。整个行业不乏挑战。接下来几年中,还有新的液化天然气的供给不断输入市场,整个产业还要对其进行吸收。一旦在进入下一个十年,我们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供给量,以便满足不断增长的LNG需求。”Steve Hill指出。

报告中的观点认为,未来LNG需求增长的驱动力来自于政策支持、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替代不断减少的国内天然气产量、小型LNG,及运输用LNG等因素。此外,LNG贸易也正在演变以适应买家的新需求,比如期限缩短,合同量变小等。因此,新的供应增长被LNG的需求增长所消纳。

  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或迎显著增长

据了解,考虑到供应安全、价格可承受性、缓解气候变化、提高空气质量等政策目标,天然气在协助实现上述目标中的作用逐渐显现。

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石油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预计中国“十三五”时期石油需求仍将稳步增长,但增速进一步放缓,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保持基本稳定。同时,以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2020年中国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达到3600亿立方米以上。

“几个原因导致液化天然气需求的迅速增长。首先是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驱动、政府都在出台鼓励天然气发展的政策,所以整体来看天然气的需求在不断增加。”Steve Hill认为,目前主要是两种市场类型在驱动着新增的增长,现有的市场中国、印度、埃及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市场。对于,中国和印度对于LNG的需求会强劲增长,作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能源市场,天然气在其市场中的占有率很低,所以天然气会得益于市场份额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为重点,推进重点城市“煤改气”工程,增加用气450亿立方米,替代燃煤锅炉18.9万蒸吨。

“除煤改气政策外,中国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也会促进天然气消费尤其是LNG,它能比较灵活地满足需求。”Steve Hill认为,中国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由2015年的5%提升至2030年11%。

中国石油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发布会上表示,按全国范围来看,2020年中国煤改气有可能新增650亿立方米左右,但目前的应用不如预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