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要求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两摄氏度内,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之间的平衡。2020年后,各方将自觉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助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油气上游投资大幅减少
有研究机构测算,如果将温度升高控制在两摄氏度内,全球碳预算要低于10万亿吨。这意味着,如果不进行二氧化碳捕集与存储,全球将有2/3的化石能源储量无法开发,包括33%的原油、50%的天然气和80%的煤炭。
国际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曾设定了两种情景,即将温度升高控制在两摄氏度内的低石油需求情景和不控温的高石油需求情景。在高需求情景下,油气行业上游投资将减少19.5万亿美元,其中65%为原油投资,35%为天然气投资。在低需求情景下,上游投资还要在高需求情景下再降25%,其中原油投资将再下降16%,天然气投资将再下降11%。
油气公司融资之殇
由于控温要求导致全球2/3的化石能源储量无法开发,等于这些储量毫无价值,而目前的资本市场仍然看好化石能源投资,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其中,就造成了这些储量估值过高的“碳泡沫”。2050年前,化石能源公司将因为储量作废而面临资产大幅贬值的危险,进而导致资本投资机构亏损,碳泡沫破裂或将引发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危机。
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等于间接放弃了那些未开采的储量。研究统计,中东地区被搁置的资源最多,有61%的石油和50%的天然气;俄罗斯有一半的天然气储量将被搁置;由于油砂开采污染环境,加拿大将有74%的原油储量被搁置;中国将有31%~40%的原油和50%的天然气储量被搁置;美国将有6%的原油和4%的天然气储量被搁置。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则认为,碳泡沫基于探明储量的概念过于泛化,并非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规定的探明储量,石油公司90%的探明储量可在10~15年内变现。因此,捅破碳泡沫需要在短期内实现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但可能性很低。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呼吁,要避免未来碳泡沫破裂,资本市场现在起不应再投资化石能源公司。一些国家的养老基金也开始质疑化石能源公司的前景,未来油气公司融资或将受阻。
披露碳财务规避碳泡沫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秘鲁等国家将加大碳排放管制力度,支持巴黎气候大会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常规天然气零燃除”的倡议。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研究碳税,如澳大利亚和英国均已建立碳税机制,加拿大也计划2018年开始征收碳税。
2010年,美国证监会已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年报中公开披露气候变化给其带来的实质性风险或机会。2016年12月,“企业碳财务披露指南”编制完成,一旦发布将对投资有引导作用,通过要求油气公司披露碳财务,帮助投资者规避有碳泡沫风险的资产。
油气公司为转型铺路
《巴黎协定》实质上是终结化石燃料的承诺,最终将加速全球能源转型。埃森哲公司认为,未来的油气勘探公司需要更灵活的商业模式,更注重技术、竞争力和人才,除传统业务外,还要聚焦于天然气、新能源和碳捕集与存储技术的发展。由于近几年的油价持续低迷,国际石油公司已逐渐减少上游勘探投资与支出。加之环保要求与意识日益提高,其正限制高成本的高碳排放资产,增加天然气产量,并采取各种措施减排。
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前,壳牌、道达尔、BP、埃尼、挪威国油和英国天然气集团(BG)等就已向联合国提交了公开声明,建议引入碳定价机制,并表示愿意参与设计一个清晰、稳定的政策框架,使得全球油气公司能有信心大量投入碳减排技术。
道达尔首席执行官潘彦磊称,虽然引入碳定价机制会使公司的盈亏平衡点从80美元/桶升至85美元/桶,但正确的价格信号会使公司做出正确的投资决定,并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长远来看,引入碳定价机制,效益要远远超过成本。近年来,道达尔一直关注碳排放领域,优化油砂项目运营方式,还积极进入电力行业。去年4月,该公司创立第四企业分部,主要覆盖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电力领域,并计划每年投资5亿美元给可再生能源领域,拓展生物燃料和太阳能发电业务。去年5月,以9.5亿美元收购法国电池制造公司Saft Groupe。
2007年以来,埃克森美孚将碳排放成本纳入投资项目计划,基于60美元/吨的碳排放价格制订了未来资本投资计划。发言人杰夫斯说,政府将逐步采用越来越严格且多样化的环境政策,因此公司的业务规划也应以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为重。
壳牌首席执行官范伯登表示,可再生能源要在运输、家庭取暖和制冷领域达到与化石燃料同等重要的地位尚需时日,而这段时间正是石油行业转型的大好机会。目前,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避免陷入低油价泥潭,公司已将业务向天然气转移,如斥巨资收购BG。目前,壳牌的天然气业务已超过石油,逐渐将天然气作为向低碳转型的燃料,未来不再是油气公司,而是能源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