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LNG出口助推全球天然气市场一体化

   2017-03-23 中国石油报

37

核心提示:美国LNG出口在输出资源的同时,还在输出LNG贸易新玩法。对传统LNG贸易和供应格局产生冲击,有助于加速全球

美国LNG出口在输出资源的同时,还在输出LNG贸易“新玩法”。对传统LNG贸易和供应格局产生冲击,有助于加速全球天然气市场一体化进程。

美国向国际市场出口液化天然气(LNG)已逾1年。去年2月24日,切尼尔能源向巴西发出一艘装载16万立方米LNG的货船,标志美国本土首次出口LNG,开启美国天然气和全球LNG市场新篇章。1年多来,美国在输出资源的同时,还在输出“新玩法”,对传统LNG贸易和供应格局产生冲击,有助于加速全球天然气市场一体化进程。

美国LNG出口是“页岩气革命”的硕果之一。2009年,美国天然气产量赶超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但其国内天然气消费没有跟上产量增长步伐,天然气库存水平逐年上升,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减少,早先批量投建的LNG接收站失去用武之地。2011年以来,美国多个公司规划在原有的接收站基础上扩建液化工厂,并开始积极游说政府。其中,切尼尔能源下属Sabine Pass LNG项目首先获得批准向非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出口LNG。

美国LNG出口计划规模较大,将加速全球LNG液化能力重心转移。截至2016年年底,获得美国能源部批准向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出口的LNG项目33个,能力达到3.84亿吨/年,其中10个项目还获批向非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出口,能力为1.12亿吨/年。到2020年美国LNG液化能力全球占比有望增至16%,成为全球LNG市场供应主力之一。预计澳大利亚将于2018年前后取代卡塔尔成为全球LNG液化能力第一大国,美国于2020年前后取代澳大利亚地位。

美国LNG出口在输出资源的同时,还在输出LNG贸易“新玩法”。美国LNG贸易方式一反传统:一是没有目的地限制。美国LNG出口均采取离岸价模式,买方具有完全自主权,不仅可以将所购资源用来保障自身供应,还可以自主转卖船货,甚至可将已购买而未液化的天然气卖回美国国内市场,此做法被形象地称为“回旋镖”模式。二是气源供应灵活。作为美国LNG买家,可以充分利用美国丰富的管网资源和较成熟的天然气市场机制,自行选择气源商和LNG供应商进行匹配。三是对购气没有“照付不议”量的限制。美国LNG出口一般采用液化服务代加工模式,LNG买家通常只就液化成本部分签订“照付不议”合同,即便违约也只需支付相对较少的液化成本。

美国LNG定价方式独特,增加全球LNG定价机制的变革预期。传统LNG进口价格通常采用与原油或成品油价格挂钩的定价方式,而美国LNG出口采用与Henry Hub(HH)交易中心价格挂钩的定价模式,这就为其他地区LNG买家协商定价时提供更多选择。凭借LNG出口,美国将把其国内天然气市场和价格机制引向世界。随着其出口规模扩大,美国、欧洲、亚洲三地LNG及天然气市场联动性将逐步加强,全球化天然气市场有望加速形成。

不过,未来几年,美国LNG出口进程还面临美国能源政策不明朗、全球LNG供应过剩、油价及HH价格走势等因素影响,其出口优势和影响还有待观察。

首先,美国政府态度仍不明朗。自美国有计划实施LNG出口以来,LNG出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就一直是争议话题。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美国LNG出口将导致2015年至2035年美国天然气终端用户(居民、商业和工业)购气成本上涨3%至9%,钢铁等行业的出口优势将因此被削弱。特朗普的能源新政对振兴美国本土化石能源生产无疑是利好消息,但对于如何解决LNG出口与国内能源结构调整和振兴国内制造业战略间的冲突,如何在增加LNG出口量与保持国内气价低廉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问题新政府还没有给出具体答案。

其次,全球LNG供应过剩加剧,美国部分LNG项目恐难按时上线。美国LNG出口规划之时,全球天然气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然而2011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LNG市场供需呈现宽松。由于前期投资的LNG液化项目集中上产,2020年前全球LNG供过于求将加剧,供应能力剩余将从2015年的5500万吨/年扩大到2020年的7700万吨/年。美国部分LNG项目已遭否决。

最后,美国LNG价格竞争力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国际油价下跌直接影响美国LNG出口至亚太地区的竞争力。不仅如此,美国LNG出口与HH价格挂钩,长期来看HH价格有望随出口增加而上行,且HH价格季节性震荡也将考验LNG买家的承受能力。此外,美国与欧洲、亚洲相距遥远,由于LNG买家自行安排船运,将更多受到LNG航运市场波动的影响,使LNG进口成本更加不稳定。

(王新哲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经济师;段兆芳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