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是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然而,石油人也绝对不能高枕无忧。随着新能源成本的大幅降低,随着电动汽车、能效提高、共享模式等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从更长时间周期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石油“消费峰值”终将到来,人类迟早要告别石油的“黄金时代”。
继此前欧洲多国表态要禁售燃油车之后,国家工信部近日透露,中国也正在启动燃油车退出时间表。对仍在低油价严冬中煎熬的石油行业来说,这一重磅新闻就像“屋漏偏逢连夜雨”,给石油人带来很大震动。电动汽车时代究竟何时到来?石油行业的“黄昏”是否真的就要来临?石油公司又将何去何从?笔者在此想澄清三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禁售燃油车政策带来的影响如何评估?
从此次中国相关部门的表态看,中国尚未公布明确的时间表。而欧洲不少国家虽然提出了从2025年至2040年不等的退出时间表,但一些禁售政策表述模糊,政策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例如,法国和英国禁售政策中提及的传统汽车是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混合动力车?而非传统车辆又是否包括超低排放车辆?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认为,英国将超低排放车辆定义为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低于75克或者至少实现行驶10公里零排放的汽车,如果非传统汽车包括超低排放车辆,那就很可能包括混合动力气车。
笔者统计了2016年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挪威6个欧洲国家的电动车销量,其中纯电动汽车接近8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接近10万辆。可见混合动力汽车仍是欧洲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流。而混合动力汽车仍然需要消耗石油。伍德·麦肯兹研究认为,欧洲2040年电动汽车将占到汽车总数的50%左右,将替代40万桶/日的石油消费。而其他50%将由满足排放标准的排放标准的常规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组成,后者每天仍将消耗200万桶石油。
电动汽车能否大规模普及还受到很多客观因素制约,其中一个重要的瓶颈是充电设施。欧洲一些组织曾经预测,理想场景下路上每10辆电动汽车就需要有一个充电桩,这要求欧洲公用充电桩从目前的11.5万个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23万个。而中国计划202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目前建成的公用充电桩约16万个,充电设施建设能否跟上电动车增速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在于电动汽车补贴退出可能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各国电动汽车销售大规模爆发与政府补贴政策之间存在一定正向关系。而目前我国政府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预计将在2020年前后逐步退出。很显然,目前电池成本的下降还无法抵消补贴带来的额外成本。近期中国香港、丹麦等地的补贴取消政策已经影响到电动汽车的销售增长,未来补贴政策的大规模退出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视。
此外,禁售燃油车政策能否得到大规模推行也存在不确定性。以较为激进的欧洲为例,有一些声音建议欧盟不晚于2030年广泛实施燃油车禁售,也有一些声音提出全欧洲最终实现零排放的时间是2050年。但这些仅仅只是倡议而已,短期内应该还看不到全欧洲强制禁售燃油车的可能性,更别提全球其他地区了。
问题二:电动汽车对石油的替代影响究竟有多大?
当前全球石油消费50%以上用在交通领域。从笔者收集的资料看,目前全球各大机构对至2040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预测大致分为保守、乐观和激进三类,预计电动车规模在1亿至6亿辆之间(考虑到当前全球电动车拥有量仅为200万辆,占全球汽车比例0.2%,上述预测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即便如此,按照电动汽车每增加1亿辆将减少石油需求140万桶/日计算,初步估计受到影响的石油消费量将在140万至840万桶之间,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4%至8.8%。
考虑到重型运输、海运、航空等领域的石油消费很难被电力完全取代,退一步讲,假设到2050年全球轻型车全部是电动汽车的天下,按照目前全球石油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33%、汽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比例1/4计算,届时石油消费占到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仍将达到24%左右(与目前天然气比例相当)。IEA在今年的能源技术展望报告中也认为,至2050年全球交通能耗中石油占比依然占到64.8%,其中汽车消费石油占到70%左右,空运和海运消费石油占比25%。
实际上,比电动车应用更具威胁的是燃油效率的提升。《BP世界能源展望2017》预计,到2035年普通燃油车每加仑燃油的行驶里程可达50英里,远超过2015年的不到30英里,汽车燃油效率提高,将节约用油1700万桶/日。而咨询机构伯恩斯坦的预测更为大胆,他们认为到2040年燃油效率提高,将节约用油2980万桶/日,但2015年至2040年全球潜在石油增长是4380万桶/日,推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至1.036亿桶/日。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石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是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然而,石油人也绝对不能高枕无忧。随着新能源成本的大幅降低,随着电动汽车、能效提高、共享模式等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从更长时间周期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石油“消费峰值”终将到来,人类迟早要告别石油的“黄金时代”。
问题三:石油公司如何应对电动汽车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汹涌大潮中,石油企业要继续留在新一轮能源转型的舞台中心而不是被边缘化,笔者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提高组织的变革能力。石油企业的转型肯定困难重重,只要能够抛却光环,放下身段,拥抱变化,积极推动业务转型,这些公司完全可以在未来能源转型中拥有一席之地。
从当前电动汽车的繁荣中,笔者认为石油公司至少面临三个方面的机遇。
首先是拓展终端市场的机遇。随着电动汽车普及,充电桩建设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根据中投顾问产业中心的研究,预计中国未来五年(2017年至2021年)充电桩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3.39%,2021年将达到58万个。而一些机构预计欧洲到2040年需要建立600万个充电桩,总投资达到1800亿欧元。当前,一些国际石油公司以及欧洲的公用事业公司都将充电桩市场视为未来业务增长点,国内石油公司近期也在加速探索集加油、加气、充电一体化的“智慧加油站”。石油公司多年来拥有较大规模的加油站,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先发优势。
其次是发展天然气业务的机遇。电动车是否清洁还取决于上游电力生产的结构。一些机构预测,基于我国目前电力行业的碳强度,转向电动汽车反而会使每辆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如果电动汽车的碳排放要与燃油车并驾齐驱,我国的煤电发电占比需要降低至50%以下。我国目前天然气发电占比仅3.1%左右,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我国气电装机规模将达到1.1亿千瓦以上,这意味着未来四年我国气电装机年均增幅在12%左右,年均增加超过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量。天然气作为低碳化石能源在石油公司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最后是进军新能源业务的机遇。电动汽车与风、光等新能源本身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同时在对燃油车的替代过程中,生物燃料汽车比例也会提升。IEA预计生物燃料比例将从2014年的2.6%上升至2050年的21.9%。不少国际石油公司纷纷涉足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新能源业务,发展“零碳”业务将是石油公司转型的重要方向。(作者林益楷为高级经济师,能源研究学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