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2017年中国能源十大事件

   2018-01-11 中国石油报

93

核心提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近年来在能源转型上的步伐不可谓不迅速。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近年来在能源转型上的步伐不可谓不迅速。中国能源发展能够实现从碎片化向系统化、短期性向长期性、地域性向全局性的跨越,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在此之后,“提质增效”逐渐成为了能源发展的主线,无论是新能源的增量替代还是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都将在中国未来的能源体系中找到各自合适的定位。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思想,指明了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未来方向。时间来到2018年,我国能源系统围绕“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这一战略不断发展的这三年半以来,都发生了哪些深刻影响能源圈的重大事件?让我们来一起盘点。

  2014年9月

  能源国企改革

2014年9月14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已与25家境内外投资者签署了增资协议,25家投资者以现金共计人民币1070.94亿元认购增资后销售公司29.99%的股权。随后,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冶、中电投等能源国企也在能源企业市场化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2017年8月,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对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意义重大。过去5年,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完成18组34家中央企业重组。国资委大力推动能源企业改革,意味着国家将通过统筹优化能源行业资源配置,向能源行业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2015年3月

  电力体制改革

2015年3月,以“中发”9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大幕。新电改方案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推动以“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为核心的改革内容,即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推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继续深化对区域电网建设和适合我国国情的输配体制研究;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进一步强化电力统筹规划,进一步强化电力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供应。还有6份配套文件,涵盖输配电价、电力市场、交易机构、发用电计划、售电侧改革、自备电厂6个方面。

  2015年10月

  能源价格改革

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划定了清晰的计划表。能源价格改革由此进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丰硕成果:电力领域,电力市场交易规则逐步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逐渐健全;油气方面,成品油价格机制向市场化迈进,非居民用气价格逐步放开,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投入运营;新能源方面,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实施退坡机制,同时探索通过市场化招标方式确定新能源发电价格。2017年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布《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未来3年价格路线图,对煤、电、油、气、新能源等的价格改革提出改革攻坚要求。

  2015年11月

  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正式拉开大幕。而对于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重中之重在于做好煤炭去产能和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相关工作。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期间的目标是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淘汰煤炭落后产能,有序发展先进产能,确保退出煤炭产能8亿吨。此外,按照淘汰落后、严控新增、清理违规、转型升级的原则,我国将把2020年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未来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仍将继续以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石。

  2016年2月

  “互联网+”智慧能源

2016年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8月18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互联网+”智慧能源极大促进了能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方面,“互联网+”智慧能源意味着能源生产的智能化,“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在近年来得到大力发展。另一方面,这也催生了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新业态,如能源智能定制、虚拟能源货币等新型商业模式。这也为日后实现能源自由交易和灵活补贴结算提供了可供实施的技术基础。

  2017年5月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2017年5月14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能源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基础议题,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0多个国家投资建设了油气、电源、输变电等领域的60多个项目。能源相关产业成为“一带一路”“走出去”规模最大的产业,取得丰硕的成果,包括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天然气管线,中巴经济走廊重点电力项目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将加强能源战略、规划、政策等方面的国际交流,推动我国能源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同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也将使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制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7年5月

  油气体制改革

2017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油气体制改革文件——《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油气改革自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开始酝酿,此番虽然油气改革总体方案姗姗来迟,不过部分油气改革的基础文件事实上已经先于总体方案提前落地。天然气管网改革已经成为油气改革的急先锋,《关于做好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等文件已于2016年率先下发,关于第三方准入如何执行、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管网资产如何拆分的议题都在业界发酵多时。此外,对以山东地炼为代表的民企开放进口原油使用权,标志着油品进出口改革大幕的开启。

  2017年7月

  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

2017年7月4日,十三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由13个部委联合发布的针对天然气行业发展的文件。《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天然气培育成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这将对下一步能源结构调整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有望达到10%左右,到2030年力争提高到约15%。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针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煤改气”工程。除此以外,还包括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天然气车船等。

  2017年10月

  发展分布式能源

2017年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为分布式能源下一步的市场化交易做好了政策准备。得益于能源效率高、可靠性高、环境污染小、就近消纳等特点,分布式能源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天然气项目发展势头迅猛,如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从2012年时的2.3吉瓦快速上升至2016年年底的10.3吉瓦,年均增长率高达46%。多项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政策出炉,为分布式能源发展扫清政策障碍。2017年6月,国家电网下发《国家电网关于促进分布式电源并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矛头直指分布式能源长久以来面临的“并网难”顽疾。

  2017年12月

  全国碳市场建立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同时宣布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2013年至2017年期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省市开展的碳交易试点为此番《方案》的出台和全国性碳市场的开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技术支撑。按照《方案》要求,年排放超过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左右的企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成为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涉及电力企业1700余家,碳排放总量达到30多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即便目前仅纳入了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仍将超过欧盟碳市场总体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作者杨驿昉系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图片由张旭、石双提供)

  2014年至2016年能源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煤炭

  我国煤炭产量

  2014:38.7亿吨

  2015:37.5亿吨

  2016:34.1亿吨

  石油

  我国原油产量

  2014:2.11亿吨

  2015:2.15亿吨

  2016:1.99亿吨

  天然气

  我国天然气产量

  2014:1301.6亿立方米

  2015:1346.1亿立方米

  2016:1368.7亿立方米

  核电

  我国核电发电量

  2014:1325.4亿千瓦时

  2015:1707.9亿千瓦时

  2016:2132.9亿千瓦时

  太阳能发电

  我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

  2014:2652万千瓦

  2015:4318万千瓦

  2016:7742万千瓦

  风电

  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

  2014:9581万千瓦

  2015:1.2934亿千瓦

  2016:1.4864亿千瓦

  节能降耗

  我国单位GDP能耗

  2014:比上年降低4.8%

  2015:比上年降低5.6%

  2016:比上年降低5%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