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原油供需平衡面临新挑战

   2018-05-02 中国石化报

46

核心提示:尽管特朗普发推表示,欧佩克人为抬高油价不可接受,国际油价还是在短线走低后顽强地挺了过来,朝着新的关口

尽管特朗普发推表示,“欧佩克人为抬高油价不可接受”,国际油价还是在短线走低后顽强地挺了过来,朝着新的关口前进。4月18日,至68.91美元/桶,逼近70美元大关。

回望过去,油价上一次攀上70美元高峰,已经是2014年的事了。在那之后,油价震荡下行,在2016年2月跌至26美元/桶左右的低谷。但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美国失业率下降,再加上欧佩克与俄罗斯达成的减产协议颇有成效,油价再次被逐步推高。

  70美元/桶油价对美国经济或是负担

此前,有业内人士消息称,沙特希望油价涨至每桶80美元,甚至100美元。但《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70美元的油价对美国经济而言是一种负担,目前尚在承受范围之内,但若继续攀升,或将为美国经济招致麻烦。

部分投资者认为,当前的油价区间足以在无须减少需求的情况下提振美国正在复苏的能源产业。面对这样的想法,上述媒体分析称,如果原油继续走高,或将抑制经济增长。汽油价格上涨,其他能源产品价格随之走高,进而推高通胀,导致美联储承压并更为激进地加息。如此一来,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本就因贸易摩擦、波动性而遭受重击的股市或将再度蒙上阴云。

凯雷集团研究主管杰森·托马斯表示,当油价跌破40美元/桶,能源行业的金融危机便会开始蔓延。但如果油价继续上涨,可能提高通胀预期,继而提高美债收益率和融资成本。

但部分产油商已经开始忧虑,油价继续走高,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先锋资源公司主席谢菲尔德称,油价上涨将致使市场转向新能源,对传统产油商的需求将走低。

高盛曾预计,今年一季度或将成为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最为强劲的一个季度。

  美国增产与欧佩克减产

回顾2014年下半年,因美国原油产量猛增,市场供需平衡被破坏,导致原油价格狂跌。2017年1月,欧佩克、俄罗斯和其他9个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计划把产量每天削减约180万桶,将OECD国家的原油库存降至五年均值。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延长减产协议至2018年年底,以消除供应过剩,全球原油市场有望在2018年年末回到正常的库存水平。

今年1月和2月欧佩克的减产执行率分别为138%和149%,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得益于减产效果,油价从2017年下半年的50美元/桶,升至目前70美元/桶附近,上涨逾30%。

国际油价维持在3年高位引发美国油企增加支出计划。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当周,美国炼厂产能利用率为93.5%,原油产量为1052.5万桶/日,已经连续7周增长。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期2018年美国原油产量为1069万桶/日,同时上调2019年产量预期至1144万桶/日,此前为1127万桶/日。

美国原油产量持续增加,而且未有放缓迹象,这一方面将减弱甚至抵消欧佩克和部分产油国的减产效果,对渐渐趋于供需平衡的国际原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上行受压制。

另一方面,俄罗斯虽然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但不是欧佩克成员国。沙特和俄罗斯正在考虑签署一份10~20年的减产协议,用以削减原油产量助推原油价格,后期需关注双方合作进展。

此外,市场传闻欧佩克将在今年6月的会议上,宣布将减产协议延长至2019年。如果欧佩克能够持续保持较高的减产执行率,原油供需格局将逐渐趋于平衡。

  预计原油供需将转向“紧平衡”

目前,全球炼油产业逐步向东转移,新增炼油能力大多位于亚太和中东地区。其中,亚太地区产能约为14.18亿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31%,未来或将成为全球的炼油中心。

预计到2020年全球炼油能力将达49亿吨/年左右。其中,中国预计新增1.1亿吨炼油产能。2018年,中国炼厂加工能力比上年将新增30万~35万桶/日,炼油能力增加势必增加对原油的需求。

2018年全球原油需求仍将表现强劲,EIA将2018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期上调9万桶/日至179万桶/日,2019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期上调13万桶至185万桶/日。

而近期,随着美国临近驾车出行高峰期,下游消费逐渐回暖,5月后库存或将会出现季节性下降趋势,支撑油价继续上行。短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美国或对部分产油国重新制裁等因素引发市场对供应端担忧,地缘政策风险仍将主导行情。

长期来看,国际油价的走势最终还是取决于供需是否平衡,在联合减产的作用下,全球原油供需将转向“紧平衡”,但美国原油产量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是供需平衡面临的最大挑战。若后期美国产量持续大幅攀升、欧佩克减产执行效果或者后续减产协议不能顺利达成,都将抑制油价上行,或将再度面临探底可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