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9时,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记者 金添 摄 |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王晓群 李妍楠 周问雪)3月26日9时,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随着一声清脆锣声,中国原油期货正式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石油工业和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上市当日,中国原油期货迎来开门红, 9月交货的原油主力合约SC1809成交4.07万手、成交176.4亿元;开盘成交价格440元/桶,下午报收430元/桶。按收盘价可折合成68.51美元/桶,比3月23日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I)9月交货的64.16美元/桶价格稍高,与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9月交货的68.42美元/桶价格基本持平。世界原油期货舞台上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世界金融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在上市交易仪式上称,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化期货产品,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作用和地位。原油期货筹建上市很不容易,但正如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原油期货的上市就是万里长征走出的关键第一步。
中国原油期货从酝酿到正式上线历经17年,旨在打造“反映中国及亚太市场供求关系的原油定价基准”。新世纪以来,亚太地区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市场,中国也在2017年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但世界两大基准期货油价布伦特和WTI价格长期以来都是油价风向标,亚太地区缺乏权威原油基准价格。“亚洲溢价”使我国进口原油每年要多支出约20亿美元。
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中国推出原油期货主要是基于本国实体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版”原油期货合约设计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这一设计也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强中国在全球石油市场中的影响力。
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办好原油期货市场绝非易事。我们将始终敬畏科学,尊崇法治,放眼全球,支持创新。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富有中国特色的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好,功能发挥好。
高盛前中国首席油气分析师、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闫建涛说,中国推出原油期货,有益于国家石油“价格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形成反映亚太市场石油供需的真实价格。
首日参与集合竞价的客户共413家,成交261手。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顺利拿下在中国“主场”的首日首批单。
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石油期货40年前推出。1978年,纽约商业交易所推出第一个成功的石油期货合约。目前,国际上有10多家期货交易所推出了各自的原油期货。
成交!中联油拿下中国石油“首单”
3月26日9时,历史将铭记这一刻。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中国原油期货鸣锣开市,掌声响起,世界聚焦。
此时,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中国石油旗下的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油)原油交易大厅内,交易员岳赞正在进行品种为中质含硫油、交易量为10手(1万桶)的首批中国原油期货交易操作。
风险控制岗位人员现场实时监控,相关负责人全程跟踪,提前1个小时到位的同事们围成一圈,紧紧盯着屏幕上的盘位动向,静候首单诞生。
“拿下!”随着岳赞轻点鼠标,中国石油的“中国版”原油期货首单交易完成。大厅内,凝固的紧张气氛瞬间消散,整个原油交易大厅响起欢呼声。中联油成为当天参与集合竞价达成首批交易的企业。
为顺利拿下首单,中联油原油交易团队多次演练、测试交易过程。“我们完善内部流程和操作方案,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防控预案,优化信息系统支撑,前、中、后台通力协作,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充分对接沟通,确保万无一失。”中联油相关负责人介绍。
第一次在“主场”完成原油期货交易后,岳赞难掩自豪之情:“今天能够代表中国石油完成‘中国版’原油期货首单,非常骄傲。以前操作的原油期货都是用美元计价,交易时间是欧美工作时间。这次用人民币计价,主要交易时间也是我们正常的上班时间,非常便利,而且对于行业的套期保值者来说非常直观。”
“中国原油期货是我国第一个允许海外国际投资者参与的期货品种,这是我国融入世界原油定价体系的第一步,也是业内同仁多年来的期盼。”作为中国原油期货上市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张鹏在指挥完首单交易操作后,激动的心情仍难以平复。对中国原油期货的成长,他信心满满:“中联油作为中国石油旗下负责进出口和国际贸易的专业公司,是证监会批准的首批持证从事境外场内衍生品交易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交易员队伍。我们将充分利用在海外期货交易的经验,积极参与中国原油期货交易,为我国原油期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贡献。”
锣声落定,征程已启。首单过后,中国石油原油期货后续交易还在紧张进行中,除了对相应的货物进行保值外,还会利用交割作为采购来源及销售市场的补充。
积极参与,支持推动,中国石油期待在原油期货的中国主场奏响市场强音,期待在世界原油期货舞台留下更加清晰的中国身影。(记者马莹莹 通讯员刘馨 汪熹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