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国企改革成绩亮眼 供给侧改革仍是未来重点

   2018-01-26 中国新闻网

35

核心提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2017年央企取得了收入效益双快增长,特别是效益增量增幅双创五年来新高,这个成绩单鼓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2017年央企取得了收入效益双快增长,特别是效益增量增幅双创五年来新高,这个成绩单鼓舞人心,来之不易!”

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总会计师沈莹近日在北京如是表示。

能够让她底气十足地说出这番话,是因为一张央企“成绩单”:

2017年,中央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3.3%,全年各季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7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4230.8亿元,首次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五年来最好水平;

201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4.5万亿元,净资产总额18.4万亿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亿的企业有65家;

2017年,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金2.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41家中央企业上缴税金增速超过10%。

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中国官方的“汗水”。2017年国资委按照中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央企进行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从增收节支、布局结构、管理提升、加强党建、风险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主要还是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沈莹说,国资委和央企努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各项重点任务,特别是在“僵尸企业”处置,化解过剩产能,“压减”法人层级、降低成本、推动重组整合、降杠杆、减负债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

2017年,央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全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95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703万吨,主动淘汰、停建、缓建煤电项目51个,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整合煤炭产能1亿吨。

此外,累计完成超过1200多户“处僵治困”任务,约有400户实现市场出清;央企重组整合调整至98家;近年来累计减少法人户数8390户,仅管理费用一项就节约135亿元。

实践证明,中国官方推动的央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是正确的,沈莹表示,下一阶段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实际上,此前召开的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有声音指出,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本次经济会议未提“混合所有制改革”。熟悉国企改革的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告诉中新社记者,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其实包含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不提混改不是停下或放慢脚步,而是要把混改搞得更稳妥、更好。这应是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的要义之一。”许保利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央企、地方国企已经出台了方案或仍将出台方案,下一步要将这些方案做好,总结经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告诉记者,目前国企改革或许可以从两个领域重点突破:一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传统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二是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

多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是深化中国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从2016年中国启动实施第一批9家混改试点,到第二批10家,第三批31家。中国国企“混改”势头日益强劲。

在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看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推动国企吸收民间资本,有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企整体竞争力。

深化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项安波告诉记者,国企改革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出台国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对国企实施精准分类监管,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将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

项安波认为,国企改革重要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有资源优势,但也有天然的缺陷,需要转变经营机制,同时,改革还是要跟产权保护,释放人的积极性同步推进”。

新一轮国企改革要适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中国经济环境,以提升整个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国家经济竞争力为目标,促进构建国民共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项安波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