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破坏力主要体现在地缘政治上,对能源市场的冲击并没有前者那么大。
美国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并重启对伊朗的全面制裁,增加地区冲突风险,也为石油市场带来不明朗因素,这些都已经反映在国际油价上,连锁反应令石油消费国再次担心是否出现供应短缺危机。
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之路
特朗普对伊朗核协议持严厉批评态度已久,说它“糟透了”。早在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就承诺将退出该协议。特朗普认为,该协议未能制约伊朗其他一系列严重问题 。换言之,美国对伊朗的诸多诉求都不被核协议涵盖。
美国以一纸行政命令单方面退出协议,但并未拿出政策替代品处理伊朗核问题。特朗普事后表示,愿意与伊朗政府签署新的协议。由此可见,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并不一定代表美国开始对伊朗政府的全面打击,可能只是想要一份涵盖上述诸多诉求的新协议。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内部人士后发声,批评特朗普是为了本土政治原因而强行修改国际协议。
负责监督伊朗对核协议遵守情况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独立监督机构表态说,并没有证据表明伊朗正在逃避协议责任。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常任理事国、德国和欧盟均表示将继续支持这一协议。 换言之,除美国之外,伊朗核协议的所有签署国都想要维持该协议。
特朗普当选总统后,一直推翻前任奥巴马制定的政策,包括伊朗核协议。2015年,奥巴马政府连同伊朗和欧洲等国家在谈判桌上达成一致,签订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也就是伊朗核协议。据协议,伊朗放弃发展核武计划,以换取协议国撤销对伊朗的制裁。签署国一方包括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和欧盟,即P5+ 1+欧盟国家,另一方为伊朗。
根据伊朗核协议,伊朗同意取消交出所有中等纯度浓缩铀库存和约2/3的气体离心机,将其低纯度浓缩铀库存减少98%,并在未来15年内确保所生产的浓缩铀不超过3.67%的浓度标准,意思是产量足够用于能源,但远低于武器级别,同时放弃在同一时期内建设任何新核设施。作为回报,P5+1+欧盟同意开始逐步取消对伊朗所实施的经济和贸易制裁。
制裁对石油市场影响有限
伊朗受到制裁导致其降低向全球市场的原油供应,刺激油价上涨。具体而言,在国际化的石油市场里,美国制裁伊朗将增加伊朗原油出口的成本。伊朗的石油出口量降低,同时进入全球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难度增加,这些都是导致全球油价上行的压力因素。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国家减产对全球油价有多大影响,在过去一年半时间已经得到印证。欧佩克减产持续了18个月,全球油价持续上涨。根据咨询公司Energy Aspect的分析,美国对伊朗重新实施制裁,意味着全球市场面临失去平均每天70万桶的石油供应。供给的损失将导致显著的石油价格溢价, 油价可能会上涨5美元/桶至10美元/桶,伊朗制裁产生的不确定性将令石油定价决策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次日,原油价格有所反映,但并没有迅速走高,所谓的近年油价高位相对来说其实并不高。能源经济专家阿奈斯(Anas Alhajji)认为,美国此举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有限。毕竟石油市场是流动的,其他国家慢慢可以弥补差异。油价一段时间会有所上行,而目前的价格波动反映市场已经消化了伊朗的影响,美国新政府对伊朗的批评旷日持久,各方对新一轮制裁已经有心理准备。
首先, 即使伊朗“合法”出口可能会大幅下降,实际出口不过“仅略有下降”。因为伊朗可能会采取其旧策略卖油,也即当作伊拉克石油去售卖,或者转为销售大量的浮式存储石油,或者使用更多的石油来发电。 制裁对石油市场带来的最大影响其实是伊朗计划增加石油产能,这一增产计划带来的影响更为长远。
限制伊朗出口带来的市场空缺,很大机会将由美国及其他生产国弥补。对美国制造商来说,他们不受生产上限限制,是能最快进入市场的一方,理应在伊朗受制裁后增加钻井数量,增产以限制原价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不过,美国现在已经尽可能多地出口石油,而其轻质原油也不是所有买家都能接收,因此短时间补充数百万桶石油的产量非常困难。
而在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则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伊朗受到经济制裁带来的石油市场缺口可能导致其他欧佩克成员国家考虑停止恪守减产协议,提高产量配额。这也是全球油价上涨的抑制因素。不过,这需要时间。沙特阿拉伯等国确实有富余的石油出口能力,但要弥补每天70万桶空缺,即使由几个国家分担也是一项沉重的任务。对任何一个石油出口国来说,将现有出口量上涨至近每天100万桶,负担很大,需要时间才能使一切运转起来。
美国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后,伊朗随即表示将重启铀浓缩项目,准备开始生产工业级别的浓缩铀。这意味着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亦将加剧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紧张局势。显然,在国际化的石油市场里,美国若制裁伊朗将导致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依赖伊朗石油的亚洲国家。当然,这取决于如果他们能否应对供应的波动,他们必须找到新的石油供应。
目前看来,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破坏力主要体现在地缘政治上,对能源市场的冲击并没有前者那么大。(作者:余家豪,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能源地缘政治项目研究员 )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