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原油数量又创新高 原因何在?

   2018-05-15 国是直通车

45

核心提示:中国原油进口再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4月份原油进口同比增加了14.7%,创下历

中国原油进口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4月份原油进口同比增加了14.7%,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日进口964万桶。

而上一个历史最高才仅仅保持了3个月就被刷新,上次的最高纪录发生在今年1月份,当时的原油平均日进口是961万桶。

从进口额来看,1-4月中国原油进口金额71982.2百万美元,累计增长达到了32.3%。这也意味着,仅三个月的时间,中国原油进口额增长就超三成。

  原因何在?

近年来,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涨态势。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突破2亿吨、2014年突破3亿吨,而在去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领域专家周大地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中国原油进口增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

“我们目前交通领域使用的汽油、柴油、润滑油等,都是石油炼制产品,随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油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周大地说。

据数据显示,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4年至今,已经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在航运方面,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中,中国港口占有7席。在航空运输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国航空运输规模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中国是汽车销售大国也是汽车生产大国,而汽车主要又以燃油汽车为主,这一部分的发展是离不开石油的。”周大地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中国投放到市场上的燃油车还是很多的,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原油需求量还是比较强劲的。”

此外,在周大地看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对石油产品的消费增加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穿的衣服、鞋子、化妆品以及一些建材,都属于石化产品。”周大地说:“这部分也是因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高的提高,消费量才会由此增加。”

那么在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的背后,是谁在买买买呢?

“相对而言,还是一些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为主,但是随着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不断开放,一些地炼企业也在发展中。”周大地说。

近几年,为了给各种所有制都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正逐步放开地炼企业原油的使用权。

数据显示,2015年共6家地方炼厂获进口配额3474万吨;2016年共12家地方炼厂获进口配额4929万吨;2017年共19家地方炼厂获进口配额5884万吨。而在2018年,32家地方炼厂共获得的原油进口配额超过了9000万吨。

但是同时,他也指出地炼企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国目前还有一些法律法规不是那么完善,一些小的地炼企业就钻了法律的空子,出现逃避税款,进行排污等行为。”周大地直言:“要对这些行为进一步进行规范,让靠这些漏洞生存的地炼小企业无法生存。”

  原油进口要“多条腿”走“多条路”

除了进口量的大幅攀升,中国原油的进口来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中国一直在致力于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对进口原油的来源进行分散,以此来分散风险。”

根据《石油蓝皮书:中国石油产业发展报告(2018)》内容透露,中国从中东的原油进口比重继续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向俄罗斯、美国、巴西的原油进口量将进一步增加。

“原油进口要有目的地变成‘多条腿’。”周大地进一步解释:“原油采取多渠道进口,万一渠道出现问题,我们还有可以替代的卖家。”

而从地理上来看,不仅要‘多条腿’,还要走“多条路”。

“原油进口是有布局的,如果中国完全通过马六甲海峡进行原油进口,那这个海峡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地方。但是现在中国已经和俄罗斯、中亚开通了管线运输,从北美、拉丁美洲也开辟了新的运输路径,甚至中国还在开发从北极进行原油运输的通道。”周大地说:

“不仅走一条道,要开发多条线路来确保中国原油供给的多元化。”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企业出海热情高涨,中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也在积极“出海”。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中国石油企业,近年来参加了沙特众多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活动、石油管道以及石化项目的建设工作。

“中国企业在海外通过投资、参加油气开发,进入产业上游,也规避了一些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世界石油供应的能力,这样的话,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周大地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