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业今年或迎全面市场化

   2018-05-10 中国能源报

39

核心提示:我国炼油工业产能位居世界第二,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成品油需求不断增

我国炼油工业产能位居世界第二,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成品油需求不断增长,市场先后经历了偏紧保供(1998-2008年)、基本平衡(2009-2012年)及逐步过剩(2013年至今)的过程。预计2018年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化改革仍是推动炼油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我国炼油行业监管及产业优化之路将继续深入推进。

  成品油市场步入调整升级阶段

  成品油消费整体趋缓趋稳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束30余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周期,进入减速换挡区间。“十二五”期间,国内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长7.8%,2016年同比增长0.2%。2017年成品油市场需求侧有所改善,终端需求动能转换,市场呈现“汽油趋冷,煤油稳增,柴油回暖”态势,成品油表观消费3.26亿吨,同比增长3.9%;汽油消费受到乘用车销量低迷、公车改革政策、共享单车扩张等因素影响,终端需求增速放缓;此轮工业生产回暖带动商用车销量大涨,支撑柴油终端消费增速由负转正;航空运输周转率保持高速增长带动煤油消费依然强劲。

多元化供应格局形成

2000年原经贸委清理整顿小炼油企业,形成了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主导的炼油格局;2004年中国政府履行加入WTO承诺,放松了石油国营贸易进口配额管理的限制,地方炼厂产能开始扩张;2009年以后,随着消费税制改革和税率调整,地方炼厂获利空间增加,产能规模加速扩大;2015年起进口原油使用权放开,地方炼厂资源不足的困局基本解决,产能得到快速释放。

2017年国内炼油产能超过8亿吨/年,增量主要来自云南炼厂1300万吨/年及惠州炼厂二期1000万吨/年。从供应主体来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占比由2015年的69%下降到65%;其他国企(中国化工、中国兵器、延长集团、中国中化)占比9%,与2015年持平;民营炼厂由22%上升到26%,市场多元竞争格局业已形成。

近几年,民营炼厂也开始注重结构调整。截至2017年,已有29家炼厂获批合计9525万吨/年的进口原油使用配额,覆盖一次加工能力1.3亿吨/年,占全国的16%;民营炼厂开工率由2015年的42%增至57%,原料结构得到优化,装置结构与主营炼厂差距不断缩小,特别是加氢及重整装置占比进一步提高;输油管道建设进一步完善,继2016年烟台—淄博原油运输管道投产之后,2017年董家口—潍坊一期原油管道正式输油,与汽车运输相比,管输费用降幅在30%以上;2017年山东16家民营炼厂参股成立山东炼化能源有限公司,推动民营炼厂向一体化、大型化、高端化、园区化方向发展。

  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来,我国炼油工业快速发展,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十一五”期间,炼油产能年均增长7.2%,“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9%,2015-2017年均增长率5.4%。2017年炼油能力达到8.3亿吨/年,相对5.6亿吨的原油加工量,产能出现明显过剩,加工负荷不足70%,显著低于世界83%的平均水平。

炼油工业结构性问题突出体现在:一是先进产能不足,全国单厂规模超千万吨级的企业25家,能力占全国的40%;二是落后产能大量存在,规模低于200万吨/年的企业129家,能力占全国的11%;三是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仅有17家炼化一体化企业,石化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

炼油产能过剩造成成品油大量出口。过去国内成品油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但近几年大量出口,其中2016年出口量达到3820万吨,同比大涨52%;2017年政府出于“去产能、调结构”的目的,严控成品油出口配额,全年出口量与上年大体持平,但仍保持高位,成品油出口呈现常态化、规模化的特点。

  市场分化加剧

1999年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国内天然气汽车推广行动全面铺开,2016年天然气汽车保有量达到557万辆,2017年将超过600万辆;2008年神华集团第一套百万吨级煤制油装置投产,2016年全国煤制油能力达到288万吨/年,2017年煤制油扩能步伐明显加快,神华宁煤间接液化一期项目(400万吨/年)及陕西潞安煤制油项目一期(180万吨/年)陆续投产,煤制油产能扩张到868万吨/年;另外,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0万辆,同比增长40%,占汽车总销量的2%,对市场影响程度逐步加大。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持续升级,国内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10月起,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已经全部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禁止销售普通柴油。从质量指标看,国六标准主要指标与欧洲标准相当,部分指标甚至严于欧洲标准。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市场上国Ⅵ、国Ⅴ、国Ⅳ、国Ⅲ、车柴和普柴、非标油等多品种共存,价差进一步扩大,导致市场分化加剧。政府统一市场、统一监管的难度较大。

  零售模式不断创新

在成品油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销售企业利用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的做法得到快速推广。支付方式多元化、产品智能化、服务定制化成为油品销售“乘风借势”的主要方向。2015年国内首家成品油在线销售平台“中亚能源网”开市,开启“互联网+能源”第一步;目前已有中国石化网上营业厅、中国石油昆仑卡服务平台、中国海油“互联网+加油站”等电子化商务平台投用,民营企业亦有东明石化电子商城开启网络销售新途径;同时,智能加油站建设也有实质性发展,首座“阿里智能加油站”将在杭州建成。未来将逐步形成以“油-车-人-卡”为核心的成品油服务生态圈。

  今年炼油业或将迎来全面市场化

  市场活力将持续释放

201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顶层设计着力于完善油气进出口管理体制、改革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油气产品定价机制和深化下游环节市场竞争性。商务部发布《原油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财政部提出,恢复成品油一般贸易出口退税政策。

2018年成品油领域市场化改革与配套措施建设双向发力,价格市场化或将成为临门一脚,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市场活力将持续释放。同时,价格市场化将迫使成品油生产和销售环节毛利下滑,需要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

  预计国内市场需求相对平稳

一般来讲,决定成品油消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汽车行业和航空运输的发展等。预计2018年全年汽车销量近3000万辆,与2017年大体持平。受购置税优惠政策到期的影响,乘用车销量增幅将会较低,但仍然是拉动汽油消费的重要力量;宏观经济增长趋缓、治超换车作用降低,货车销量转为下降。近年来,国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拉低铁路用油;环保限产措施将持续发酵,工矿企业用油继续下滑。2018年航空运输仍然在高速增长的通道中,有效支撑航煤需求的持续上升。预计2018年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长约3.0%左右,达到3.37亿吨。

  车用能源继续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燃料乙醇年消费近260万吨,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乙醇汽油消费已占汽油消费总量的1/5。近期政府推出的《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按照总量的10%计,2020年需要燃料乙醇约1000万吨。目前在建和规划新建产能不足500万吨/年,实现政府目标任重道远。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与2017年相同,今后汽车企业实行双积分制,会刺激汽车企业提前推出更多新能源车型。

预计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接近100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3.4%,保有量达到260万辆,占总保有量的0.7%。另外,近期政府制定的《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提出重点发展公交出租、重卡及专用车,尤其在京津冀加快推广LNG汽车,2018年天然气汽车销售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时,2017年投产的两套煤制油项目将在2018年释放产能,增加国内煤制油供应量。总体上看,2018年替代燃料的消费量将占成品油需求的7%以上,对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产能扩张与结构调整并行

民营企业已成为国内增加炼油能力的主力军。由于受到环保及安全督查压力,2017年京博、鑫泰、中海东营等民营企业建成的常减压装置将推迟至2018年开工,恒力石化的2000万吨/年炼化项目也计划于2018年下半年投产。国企中,仅有华北石化的100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将要完成。预计2018年国内成品油过剩量将突破4000万吨。

今后,炼油结构调整将主要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和一体化发展、向化工转型等方面。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暂停了对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审批,强调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核查及后续监督;今后新建的千万吨级炼厂是否也要淘汰相应的落后产能换取必要的进口原油使用权尚在研究中。另一方面,炼油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一是新建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的成品油收率低于40%,化工原料大幅增加,二是原有地方炼厂不仅生产聚丙烯,也在探讨发展乙烯和PX等产品。

国内成品油行业完全实现市场化还面临诸多羁绊,主要包括炼油产能过剩、消费税征管漏洞和油品多标准并行造成价格混乱等。为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成品油价格放开创造条件,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包括制定实施落后产能的市场退出机制、全馏分成品油的消费税征收管理办法等。(张硕 李振光 乞孟迪 柯晓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