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减产影响受制约 国内成品油有望“四连跌”

   2018-12-13 时代财经

80

核心提示:周一国际原油价格再次下跌,虽然上周末欧佩克成员国(OPEC)和非OPEC产油国达成了减产协议,但市场对美国扩大

周一国际原油价格再次下跌,虽然上周末欧佩克成员国(OPEC)和非OPEC产油国达成了减产协议,但市场对美国扩大原油产能和全球能源需求下降的预期盖过了减产协议带来的提振。另外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经济基本面也对油价上涨形成制约。

市场人士认为,油价短期难回高位,并仍可能存在变数,不排除有再创新低的可能性。

  OPEC+减产略超预期

公开资料显示,OPEC+在12月6日于维也纳召开了会议,讨论减产事宜。但由于当天各成员国的意见不一,在12月7日再次讨论,并最终在充满分歧、焦灼与信心不足的主基调下,顶住美国要求增产的压力,达成了减产协议,以消化全球库存和支持市场。

根据协议,25个主要产油国的原油产量将减少120万桶/日。其中15个OPEC减产80万桶/日,10个非成员国减产40万桶/日。本轮减产从2019年1月起生效,为期6个月,并将于2019年4月进行审核。

而由于经济问题,伊朗、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利比亚在本轮减产中豁免,可以不用减产。

总体来说,达成的次轮减产规模略超市场预期的100万桶/日,但是国际原油价格并未出现预期中的报复性上涨。12月7日当天,国际油价收盘的只有小幅度的上涨。美国WTI原油1月期货市场价格,报52.61美元/桶,涨幅为1.40美元,布伦特原油2月期货价格上涨,报61.67美元/桶,涨幅为1.50美元。

  国际油价继续走跌

从今年2季度末开始,为应对美国制裁伊朗可能带来的供应紧缺,沙特和俄罗斯开始增产,两国和美国的原油产量在2018年下半年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国际油价从9月到11月,也是经历了过山车,从10月85美元/桶上方高点,跌到当前的60美元/桶之下,跌幅达到30%,创下十年以来的最大月度跌幅。市场本以为OPEC+的次轮减产可以大幅提振油价,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周一(12月10日)WTI原油收跌1.77美元,下跌幅度3.36%,报50.84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收跌1.76美元,跌幅2.85%,报59.91美元/桶。

周二油价再次震荡走低。截止发稿,WTI原油报50.84美元/桶,微跌0.31%;布伦特原油报59.73美元/桶,跌0.40%。

  美国页岩油增产导致

专家分析,国际油价之所以在OPEC+减产后继续下跌,从供给竞争角度分析,根本原因是美国页岩油的增产导致。

当前美国、沙特和俄罗斯都处于原油产量的纪录高点。尤其是美国,据EIA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当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原油库存增加172.9万桶;美国精炼油库存增加381.1万桶,增幅创9个月以来新高;美国汽油库存增加169.9万桶。

此外,截至11月30日当周,美国的原油出口量达到320万桶/日,创出历史新高。美国的原油和成品油净出口量为21.1万桶/日,意味着美国的“能源自给自足梦”已经实现。

消息显示,美国最大的页岩油公司康菲宣布“明年产量增速为25%”。根据咨询机构及页岩油厂商年报披露,Permian区域页岩油的平均成本基本在45-55美元/桶,甚至低于50美元/桶的油价环境仍可保证页岩油增产。

EIA预计,美国2018和2019年的原油产量增量分别为150万桶/日和120万桶/日,意味着美国原油产量仍将持续快速增长。

“当前,美国大概率不希望看到油价过快上涨。”申万宏源高级宏观分析师王健表示,油价过高会带来通胀压力,从而加快美联储加息的节奏,或将令美国经济前景以及美国政府债务负担进一步承压。

  国内成品油有望“四连跌”

2018年以来,国内成品油共经历了二十四轮调价,呈“十三涨十跌一搁浅”局面。根据中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调节周期测算,本轮汽柴油调价窗口将于12月14日24时开启,距离窗口期仅剩3天时间。

大宗商品分析机构隆众资讯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原油变化率为负2.74%,对应汽、柴油价格将下调115元/吨。另据卓创资讯测算数据,截至北京时间12月11日,测得的原油变化率为负2.61%,对应汽、柴油价格下调112元/吨。

目前,距离调价仅有3个工作日,并且原油回涨缺乏明显支撑。分析人士指出,此前在11月2日、11月16日和11月30日的三个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已经连续出现了三个下跌,近乎回吐全年涨幅,让油价回到年初水平附近。而周五的国内成品油价调整,大概率还会下降。

总的来说,此次OPEC+的减产对国际油价影响不大,而本轮中国国内成品油零售价将有望兑现“四连跌”。按照数据测试,92号汽油和0号柴油或下调0.09元左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