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

   2018-09-28 石油商报

73

核心提示:  最近召开的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首次发布了《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该报告指出,地热能是蕴

  最近召开的“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首次发布了《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该报告指出,地热能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是一种清洁低碳、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安全优质的可再生能源,通常分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具有供能持续稳定、高效循环利用、可再生的特点,可减少温室气体排发,改善生态环境,在未来清洁能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望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新方向,“十三五”时期地热能利用增量将占非化石能源增量的三分之一。构建地热能全产业链,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不仅可加大清洁能源供应比例,同时也能促进康养、旅游、种养殖等行业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世界地热能发展现状

世界地热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不均衡,主要集中在4个高温地热带。地热能开发利用量逐年增加,效率不断提高,主要用于直接利用(供暖、制冷、工业干燥、康养、旅游、种养殖等)和发电。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创新,为规模化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世界主要资源国促进地热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激励政策和具体做法,对中国推进地热能产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世界地热能资源丰富

世界地热能资源潜力大、分布广泛。国际能源署(IEA)、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世界地热能基础资源总量为1.25×1027焦耳(折合4.27×108亿吨标准煤),其中埋深在5000米以浅的地热能基础资源量为1.45×1026焦耳(折合4.95×107亿吨标准煤)。

中低温(25~150℃)地热能源资分布广泛,高温(>150℃)地热能集中分布在大西洋中脊、红海—东非裂谷、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四大高温地热带沿线国家的地热能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冰岛、肯尼亚、美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中国、土耳其等。

目前,世界上已开发利用的地热田主要分布在高温地热带上,如位于大大西洋中脊地热带的冰岛克拉夫拉(Krafla)地热田、印度尼西亚卡莫江(Kamojiang)地热田、新西兰怀拉开(Wairakei)地热田、中国羊八井地热田和羊易地热田等。

(二)世界地热能开发利用水平逐年提高

地热能直接利用。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国家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26个增至2015年的48个。截至2015年底,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总装机容量约为5万兆瓦,占世界地热能直接利用总装机容量的71%左右;地源热泵安装台数与2010年相比增长51%。

水热型地热能利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5年年底,全世界水热型地热能供暖装机容量为7556兆瓦,占世界地热能直接利用总装机容量的10.7%,年利用量为8.82×1016焦耳,与2010年相比增长44%。利用水热型地热能供暖规模较大的国家有中国、土耳其、冰岛、法国、德国等。

地热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是地热能利用的重要方式。2015年世界水热型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为1.26兆瓦,与2010年相比增加1700兆瓦,增长16%。其中,闪蒸发电系统装机占比61.7%、干蒸汽发电占比22.7%、双循环工质发电占比14.2%、其他占比1.4%。

(三)典型国家的地热能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

立法先行,理顺地热能管理体制机制。为支持地热能产业发展,发达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来确立地热能法律属性,明确管理权责主体,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机制。

政策激励,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发达国家地热能产业发展具有鲜明的政府引导与政策引领特征。美国、德国等国均出台包括税收抵免在内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

科技创新,推动地热能高效勘探开发利用。世界地热能发展典型国家均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设立重大科技研发计划、组织联合研发团队等方式,持续推动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颠覆性技术攻关,助力地热能产业提质增效。

国际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地热能较快发展。发展中国家也高度重视地热能产业发展,通过吸引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发利用本国地热能。

中国地热能发展现状

中国地热能资源丰富,但资源探明和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国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浅层地热能利用快速发展,水热型地热能利用持续增长,干热岩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开始起步,地热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中国地热能发展也存在不充分不协调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国地热能资源潜力很大

“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完成全国地热能资源调查,对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和干热岩地热能资源分别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大陆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可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320亿平方米,其中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适合。

  (二)中国地热能产业体系已显现雏形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骊山汤等温泉的利用可追溯至先秦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规模化利用温泉,相继建立160多家温泉疗养院。70年代初,中国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开始进入温泉洗浴、地热能供暖、地热能发电等多种利用方式阶段。21世纪以来,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下,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得到较快发展。

浅层地热能利用快速发展。中国浅层地热能利用起步于20世纪末,2000年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建筑面积仅为10万平方米。

水热型地热能利用持续增长。近10年来,中国水热型地热能直接利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地热能直接利用以供暖为主,其次为康养、种养殖等。截至2017年底,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增长较快。

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干热岩地热能是未来地热能发展的重要领域。2017年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钻获236℃的干热岩体,是中国在沉积盆地区首次发现高温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

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装备较快发展。用于地热能勘探开发的钻井、热泵、换热等一系列关键装备日趋成熟。目前中国已是地源热泵生产与消费大国,国产成套设备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国产设备占据了大部分国内市场。

  (三)中国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

地热能勘探技术不断成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井工程等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地热地质研究、地球化学勘探和钻井技术取得很大进步。

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进展。热泵技术快速发展,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型地源热泵、高温热泵和多功能热泵系统,主要技术与装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四)中国地热能行业管理体制和政策正不断完善

法建框架基本建立。200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地热能列入可再生能源。一系列法律的形成,基本建立了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的法律依据,奠定了地热能有序发展的制度基础。

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中国已基本建立地热能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勘查许可、采矿许可、打井审批、钻井施工监理、矿业权公开出让、从业单位备案等多项制度。

政策措施完善。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力支持了地热能产业较快发展。

(五)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协调问题

一是对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价和科学研究不充分。中国进行过两次全国性地热能资源评价,仅对少数地热田进行了系统勘查,研究基础薄弱,分省、分盆地资源评介结果精度罗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二是对地热能产业发展初期扶持的政策不充分。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财政和价格鼓励政策,对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及促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不充分。

三是地热能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四是地热能资源管理制度不协调,缺乏具体可落地的管理手段和措施。

中国地热能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地热能资源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趋势良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环境效益方面,地热能产业规模发展将对中国调整能源结构、防治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效益方面,地热能产业规模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贡献新动能;社会效益方面,地热能高质量发展将带动装备制造、地质勘查、建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全面发展,促进就业不断增加。

  (一)中国地热能发展的总体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助力大气污染防治为核心任务,在京津冀等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的华北等地区,浅层与水热型地热能开利用并重,有效替代燃煤锅炉,解决好农村散煤使用问题,助力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积极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满足人民温暖过冬、清爽度夏的需要,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在西南高温地热能分布地区有序推进地热能的发展,改善边远高寒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可靠、经济、清洁的基荷电源提供一定的补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交流合作,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从中国地热能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匹配度的实际情况出发,近中期,以供暖(制冷)为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理顺体制机制,提升社会各界对地热能产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加快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着力建设绿色产业链。抓紧攻关深部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技术,为未来地热能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先行先试发展以地热能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形成示范工程,逐步向全国推广。2035年之后,随着勘查开发利用技术的逐步成熟、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努力把热能培育成为绿色发展新动能,为中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加快推进地热能由单一、粗放、低效的传统产业增长方式转变为多元、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发展方式。倡导“地热能+”,推广多种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实施多能协同发展。通过培育雄安新区地热能产业集群等重点示范工程引领京津冀地热能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加速人才培养,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中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尽快摸清中国地热能资源家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开展全国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以华北、松辽、江汉、鄂尔多斯、苏北等盆地(平原)为重点,尽快查明水热型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地热能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做出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加快深部地热能资源探测和开发技术攻关,为干热岩型地热能规模化、商业化开发利用做好准备。

攻关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设立地热能资源调查和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资金,加大对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地热能专用设备和特种技术的研发。

先行先试培育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是建立雄安新区地热能区域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区。二是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浅层地热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区。三是建设共和干热岩型地热勘查和试验性开发工程。四是建设地热能特色小镇示范区。以江苏如东小洋口地区等为示范区,建设以地热能为基础的梯级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特色小镇。在各地先行先试的同时,要尽快建立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试错和容错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大胆探索试点,践行新发展理念,及时总结经验,待条件基本成熟后再在全国推广。

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地热能高质量发展。在地热能产业发展初期,应参照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支持政策,对水热型和干热岩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给予大力支持。将地热能开发利用纳入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范围内,发放绿证配额。

建立完善地热能的管理和监管体制机制。一是做好地热能专项规划。二是完善地热能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地热能开发利用考核体系。

结束语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当今时代主题之一。面对国际地热能开发利用热潮和国内对清洁能源的巨大需求,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政产学研"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勘查开发利用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已经是世界地热能源大国和开发利用大国。随着《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的大力推进和煤改地热能等资源利用的有序展开,必将带动和引领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进入快车道,成为应对气侯变化,打赢蓝天保卫战,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力量,为高质量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