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叠加制裁伊朗 油价有望“破百”吗?

   2018-08-15

36

核心提示:近期,原油走势令投资者颇感纠结一方面,上周一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其中包括11月将对伊朗的命脉油气

近期,原油走势令投资者颇感纠结——一方面,上周一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其中包括11月将对伊朗的命脉油气产业进行制裁,油价短线跳涨;另一方面,贸易摩擦、土耳其危机提振美元,打击能源需求前景。未来油价究竟何去何从?“破百”真的可能实现吗?

8月10日,油价升逾1%,因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看似将令供应收紧,但随后本周持续回落,因投资者担心全球贸易争端可能使经济增长放缓,损及能源需求。截至北京时间8月13日WTI报67.31美元/桶,布伦特报72.72美元/桶。“三季度油价仍然大概率区间震荡,主要因为美国三季度下游集中检修,需求比较疲弱。四季度看涨,但如果制裁伊朗因素消除、供应上没有中断,从需求来看,油价仍然难以上涨。”东证期货原油分析师金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分析师预计,一旦制裁落实,那么到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市场上每日将减少供给100万桶原油。以高盛为代表的机构认为,即使OPEC成员国及其他国家能填上伊朗断供留出的供给缺口,全球油市也会因为富余产能的被占用而变得更脆弱。因此,油价在年底之前回升到80美元仍是大概率事件,升破90美元恐怕也并非不可能。甚至有机构预测未来石油价格将涨至每桶100美元。

就中国而言,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是连续9次上调,7月份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上涨22.7%和25.1%,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2个百分点。

  制裁伊朗或推升油价

早前,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的制裁,WTI原油期货价格一度上涨0.8%,至69.01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周二上涨约0.35%,报74.01美元/桶。

不过在制裁消息落地后,上周油价整体小幅下跌。截至8月10日,布伦特油价收报于72.81美元/桶,一周跌幅约0.5%;WTI油价收报于67.63美元/桶,一周跌幅约1.3%。不过,各界预计,一旦四季度制裁正式落实,油价仍有望较大幅攀升。

美国政府对伊朗的制裁分两轮,第一轮制裁针对的目标包括伊朗人购买美元、金属交易、煤炭、工业软件及伊朗的汽车产业。

第二轮制裁则会是致命一击,剑指伊朗石油业。2015年伊核协议以来,伊朗经济正是依靠石油出口起死回生,石油占出口的80%、总收入的60%。美国抓住经济对伊朗施压正中总统鲁哈尼的痛处:伊朗国内青年失业率超过25%,每年还会有超100万青年加入劳动力市场,如果经济压力超出可控范围,鲁哈尼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也有分析认为,特朗普呼吁所有国家向伊朗政府传递一个信息:要么改变威胁、危害世界经济的行为,重新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要么就面临经济孤立。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特敦促伊朗接受建议、与美国展开谈判,否则将遭受更多经济制裁的苦痛。在美国恢复制裁的威胁下,伊朗货币里亚尔自4月来已经贬值五成。里亚尔的暴跌加上通胀攀升,已引发伊朗国内零星的示威活动。

也不乏期货交易员对记者表示,伊朗原油出口量约每日270万桶,占全球供应量的近3%,一旦出口受阻,将会出现浮仓堆积。其他包括叙利亚危机、也门胡塞武装等,都将对油价形成一定支撑,一旦地缘政治危机爆发,油价上涨一触即发。

供应端来看,欧佩克和俄罗斯虽然将限产率调整至100%,约60万~70万桶/天的增产量,但对全球供需影响不大。而且OPEC方面存在委内瑞拉及伊朗可能造成的86万桶/天的缺失,使得供应端仍然处于偏紧状态。美国方面,虽然产量突破1090万桶/天,但从运力、出口及钻井数量都暗示产量增速将放缓。

  三季度原油多头驻足观望

然而,制裁尚未正式落地。三季度前后,原油多头仍在驻足观望。

一方面,三季度为原油需求淡季,另一方面,虽然美对伊朗的制裁看似令供应收紧,但投资者目前更担心全球贸易争端可能使经济增长放缓,损及能源需求。

“三季度油价仍将承压,因进入秋季美国汽油需求将放缓,炼厂将关闭进行维护,令原油库存增加。”某上海大型期货商原油交易员对记者表示,“其实,7月10日油价就出现闪崩,跌幅高达近6%,之前做空情绪就很重,加上三季度需求比较疲弱,早前油价涨幅太大,而且受贸易摩擦再升温的影响,利空因素就被大大放大,导致了闪崩。”

最新一周美国原油供应降幅小于预期。上周五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能源公司本周增加的活跃钻机数为5月以来最多。通用电气旗下能源服务公司贝克休斯称,截至8月10日当周,钻探商新增10座钻机,总钻机数达到869座,为2015年3月以来最多。贸易争端升级削弱了经济增长前景,提振美元,令石油对持有其他货币消费者来说更贵。

同时, 11月美国将如期对伊朗的命脉油气产业进行制裁,但美国已经最新放出口风,不排除美会考虑豁免一些国家,美方也表示申请豁免的国家要证明自己已经“显著”减少了进口伊朗原油。对此,原油多头也持谨慎观望态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