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市场进入超级三角时代

   2018-06-26 中国石油报

357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超级欧佩克(Super OPEC)这个新名词在国际石油市场被频繁提及,从6月22、23日会议前后的事实看

今年以来,“超级欧佩克(Super OPEC)”这个新名词在国际石油市场被频繁提及,从6月22、23日会议前后的事实看,超级欧佩克并不是24国(欧佩克14国加非欧佩克10国),而是美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三个国家,这个超级三角才是当前和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超级欧佩克的影响力来自两个60%

自2016年12月10日诞生以来,超级欧佩克非常成功,其联合减产行动对国际石油市场和油价的影响日益明显。

以欧佩克一揽子价格为例,在超级欧佩克诞生前的2016年12月9日,为50.95美元/桶。2017年12月8日,上涨到61.03美元/桶。今年5月22日达到峰值,为77.19美元/桶。

超级欧佩克的联合减产行动之所以如此具有影响力,主要是由这24个国家在当今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从资源储量看,截至2018年1月1日,超级欧佩克24国合计探明石油储量约为1.4万亿桶,占世界总探明石油储量的82%。更为重要的是,从石油产量看,2018年第一季度,超级欧佩克24国合计的石油产量约为5800万桶/天,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9809万桶/天的60%。当今世界的剩余石油生产能力约为300万桶/天,超级欧佩克减产量为180万桶/天,约占世界剩余石油生产能力的60%。这也就是说,虽然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不断上涨的油价刺激了非超级欧佩克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和挪威等开足马力生产,但世界剩余石油生产能力基本上都在超级欧佩克手里。

  美俄沙才是真正的超级欧佩克

随着油价不断上涨,国际社会要求超级欧佩克停止减产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特阿拉伯出于自身利益,不仅积极推动2016年9月以来的欧佩克“冻产”及与俄罗斯等的联合减产,并将自身的出口量一度减少到只有700万桶/天。但是,由于受到美国越来越大的压力,6月22日会议前,沙特阿拉伯多次公开表示,希望中止减产协议,第三季度要增加石油产量。

自2016年年底以来联合减产导致的油价不断上涨,给俄罗斯带来了巨额的石油收益,俄为此修正了2018年预算,油气收入将达2.7万亿卢布,原本1.27万亿卢布的赤字将被抵消,预算盈余为4406亿卢布,是2011年以来首次预算盈余。但是,5月25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对能源和石油价格的无休止上涨不感兴趣,每桶60美元的原油价格是均衡价格,足以进行必要的投资。而油价一旦超过60美元,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一些问题,甚至对生产者也非常不利。因此,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多次明确表示,希望在6月23日的会议上,讨论增产150万桶/天。

2017年,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目前,美国的石油产量已达1090万桶/天,出口量一度超过265万桶/天。一般的理解,无论是石油生产商或是美国政府,都应该欢迎超级欧佩克的减产行动,希望油价尽可能的高。但是,公开对油价不断上涨表示不满的,却是美国总统特朗普。6月13日,特朗普第二次发推特,称油价太高了。6月22日,就在欧佩克会议正在举行期间,特朗普第三次发推特,希望欧佩克增产,让油价降下来。

特朗普之所以不希望看到油价不断上涨,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多年来美国人一直享受着相对较低的汽油价格,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全美汽油零售价格已经大涨25%至每加仑2.92美元。据测算,汽油每提高10美分,美国百姓每年就将多支出106亿美元。特朗普就任总统后提出本届政府要“为辛勤工作的美国人降低能源价格”,汽油价格不断上涨有违特朗普竞选承诺。更为重要的是,今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汽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将直接影响选举结果。二是由于美国用于原油和成品油出口的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大量高质量原油运不出、销不动,严重影响了美国原油的国际市场实际售价。今年以来,美国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与布伦特原油的价差不断扩大,一度超过13美元/桶。因此,高涨的国际石油价格对美国众多的石油生产商来说,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美国政府希望沙特阿拉伯在6月22日的会议上中止减产协议,提高石油产量。虽然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不断恶化,但在石油价格问题上,俄美两国的看法和政策却惊人一致。6月23日会后,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宣称,做出增产的决定是基于市场分析,而不是特朗普的推特。我们看到的6月22、23日的会议结果,表面上是24国能源部长们讨论,但美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三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议的结果,这三国才是真正的超级欧佩克。

(作者王能全为中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本文原发于财经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