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原油期货上市已2个月有余,总体运行平稳、活跃度稳步提升,开户及交易主体同步涉及境内和境外投资者。值得注意的是,纽约商业交易所的WTI原油期货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分别经过3年和5年的时间实现单边成交量过5万手、6个月的时间实现单边持仓量稳定在1万手之上,而上海原油期货取得这样的成绩仅仅用了2个月。
原油期货上市是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对中国能源行业在国际市场中话语权的提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价格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影响深远。
有助于国内供需面在油市中充分定价
2000年以来,全球原油市场的消费增长中心发生明显东移。至2009年,非OECD阵营的原油消费总量首次超越OECD阵营。据2016年BP统计年鉴,亚太地区在全球原油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已达35%,明显高于北美的25%和欧洲的19%。
从中国在国际原油现货市场中的地位来看,我国虽不是产油大国,2016年的消费和进口也仅占全球份额的12.8%、14.1%,但在全球原油消费增长中占比高达25.4%,且IEA评估这一比重在2017年进一步提升至40%。随着2015年以来地炼两权的放开、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的显著抬升,“中国买盘”已经成为全球原油贸易中愈发不可忽视的力量。
与中国乃至亚太在全球原油现货市场中所占比重不相称的,是国际原油价格体系中的“东方声音”。我们反观原油现货贸易的三大基准油种,美洲地区以WTI/ASCI为定价基准,欧洲和西非以布伦特为定价基准,除出口到欧美外,中东地区出口亚洲的原油以普氏迪拜/阿曼均价为定价基准。尽管亚太地区亦有普氏迪拜/阿曼均价为基准油价,但其主要通过各种价差交易与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联动,最终的价格发现功能亦通过ICE布伦特实现。甚至在全球原油贸易中,约70%的交易直接或间接通过布伦特期货定价。
为何会形成这种期货为现货定价、布伦特期货绝对影响力的定价格局?背后流动性的权重不容忽视。2017年,布伦特原油期货的日均单边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是8.97亿桶、24.01亿桶,是去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费量的9倍、25倍,数十倍于现货市场的交易体量奠定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基础,并最终形成期货为现货定价的贸易习惯。
从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格局来看,自1983年纽约商业交易所推出WTI原油期货、1988年伦敦洲际交易所推出布伦特原油期货之后,东京工业品交易所、印度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迪拜商业交易所、俄罗斯交易所等也先后作出过原油期货的尝试,但因自身金融市场不成熟、原油现货市场规模有限等原因并不成功。目前, WTI和布伦特在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成交和持仓总量中占比均在90%之上,由此可见二者在国际原油贸易中的绝对影响力。
INE原油期货上市2个月以来,日均成交量和持仓量分别达中国原油日均需求量的4.14倍、0.75倍。原油是全球定价的商品,我们姑且不谈定价权的争夺,但中国原油期货的成熟与发展,必将在全球原油期货市场中形成新的风向标,有助于形成能够反映中国和亚太供需面的现货贸易基准价,在国际油价体系中体现更多的“东方声音”。
加速能源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
过去5年,我国油气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随着《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统领性文件的出台,着重从完善并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油气进出口管理体制、油气管网运营机制、下游竞争性环节改革、油气产品定价机制、国有油气企业改革、油气储备体系和建立健全油气安全环保体系八大方面推进重点改革任务,油气行业全产业链改革正在提速。
从油气产品定价机制改革来看,2016年11月26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行;2017年1月12日,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大宗能源商品交易中心──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签约挂牌成立。两家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油气现货市场的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而3月26日中国版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无疑开启了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的新篇章。上市首日,中国石化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石化)与壳牌公司签署了原油供应长约,从2018年9月开始,壳牌供应联合石化的中东原油将以上海原油期货作为计价基准。INE原油期货在实货贸易点价中已迈出坚实的一步,有助于形成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原油现货市场的价格标杆。
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明确了对符合条件的地方炼厂放开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权。地炼“两权”的放开无疑为原油期货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中国原油进口市场竞争主体的丰富、市场容量的盘活与原油期货上市互相推动相得益彰。
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长远布局来看,继原油期货成功上市之后,380燃料油、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汽油、柴油、电力和合成橡胶的上市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之中。能源产业链期货品种的丰富和完善需要国内能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再进一程,届时市场将在能源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能源企业将获得人民币计价的风险管理工具
原油是商品之王,是整个大宗商品市场的风向标,兼具商品、政治、金融三重属性,影响因素复杂、价格波动剧烈。因其基础能源的地位,下游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发动机燃料,以及燃料油、润滑剂、石油沥青、石油蜡、石油焦、溶剂和化工原料等行业的利润均受到油价波动的影响。特别在当今大国博弈和地缘局势变数诸多的形势下,价格风险已成为能源行业生产经营必须直面的挑战。
中国版原油期货的上市,将使能源行业上下游的企业获得人民币计价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通过境内期货交易所通道更方便地开展套期保值业务。
所谓套期保值,就是在现货和期货间建立一种风险对冲机制,在买进或卖出实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盈亏时,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盈得到抵消或弥补。
根据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炼厂、石化企业等加工类企业以及航空公司等成品油消费企业可开展以买入套保为主的原材料保值;产油商、炼厂等销售类企业可以开展以卖出套保为主的产成品保值;沥青加工类炼厂可以同时利用INE原油期货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沥青期货开展加工利润保值;有原油常备库存的现货企业还可开展库存保值。
在套期保值业务中,原油期货的定位为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决不能因为参与期货市场为企业引入新的风险源。在套保业务流程中,能源企业首先要进行业务风险识别,决定是否有利用期货进行保值的必要;其次,套保策略中的建仓数量要和现货市场的敞口头寸相匹配,避免超额保值引发的投机行为;最后在权益底线明确的前提下,企业应依据基差变动决定出场方案。总体来说,利用原油期货开展规范的套期保值业务,相当于将无限的、不可控的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有边界的、可控的基差风险,有助于能源企业经营利润的稳定。
总体而言,上海原油期货的成功上市是中国能源行业开创性的事件。宏观方面,有助于形成能够反映中国和亚太地区原油供需面的基准价格,在国际油价体系中体现更多的“东方声音”;中观方面,其协同相关产业链期货品种的丰富和完善,将从金融市场角度助推能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微观方面,能源企业亦可获得管控价格风险,稳定经营利润的利器。
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更需要全行业企业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原油期货的成功运行将开启“期货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发展方向在能源行业践行的新篇章。
(高明宇 国投安信期货能源首席分析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