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死伊朗石油出口,美国开启“全面封杀”模式

   2019-04-26 新京报

96

核心提示:  上观中东美国的制裁升级无疑将进一步恶化伊朗的经济和外部环境,但这难以迫使伊朗屈服,并且增加了双方

  上观中东

美国的制裁升级无疑将进一步恶化伊朗的经济和外部环境,但这难以迫使伊朗屈服,并且增加了双方对抗升级的风险。

4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将不再给予任何国家和地区进口伊朗石油的制裁豁免,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事实上,这也是美国扩大对伊朗经济的极限施压,并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而放出的一个大招。

对此,4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实施单边制裁和所谓的“长臂管辖”。中方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方利益和关切,不得采取损害中方利益的错误行为,并将继续致力于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正当权益。

  美伊对抗升级

2018年5月,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和重启对伊制裁之后,强硬要求各国停止进口伊朗原油,但11月初制裁正式生效时给予了8个国家和地区180天的豁免期。如今,美国断然决定全面终止对伊制裁豁免,对伊朗自身、国际石油市场以及伊朗原油进口国都将造成新的冲击。

首先,美国对伊朗的遏制政策进入全面“封杀”的新阶段。此次,美国正式取消豁免是其全面遏制伊朗政策的延续和升级,通过将伊朗石油出口“清零”来切断其最大的收入来源,迫使伊朗在改变政策行为与经济崩溃之间做出选择。

联系到不久前,美国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这些都表明了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的“封杀”全面升级,誓将对伊遏制政策进行到底。

美国的制裁升级无疑将进一步恶化伊朗的经济和外部环境,但这难以迫使伊朗屈服,并且增加了双方对抗升级的风险。

伊朗的政策选择余地有限,目前伊朗原油日均出口量已降至100万桶左右,未来势必将进一步下滑。伊朗方面强烈谴责美国的“非法制裁”,一方面表示将与合作伙伴进行协商后再决定如何应对;另一方面摆出誓不妥协的姿态,可能加速重启核开发计划,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已再次威胁要关闭霍尔木兹战略海峡。伊朗议会4月23日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法案,将美国所有军队列为“恐怖组织”。

美伊之间对抗的升级,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地缘政治紧张。

  原油市场迎重大挑战

其次,美国此举对国际原油市场带来重大挑战。美国宣布终止伊朗石油制裁豁免的消息一出,国际油价应声大涨,升至6个月以来的新高。布伦特原油期货上涨3.27%,每桶油价达到74.14美元;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期货上涨2.67%,至每桶65.71美元;上海原油期货也上涨2.85%。

一方面,国际原油供应出现新的变数,虽然美国表示将与沙特、阿联酋等产油国弥补供应缺口,确保全球原油市场供应,但考虑到委内瑞拉、利比亚、尼日利亚等产油国国内形势和石油产量的不确定性,伊朗原油出口可能中断的风险给全球石油供应带来新的压力,刺激了本已紧张的市场神经。

另一方面,欧佩克的减产协议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为避免石油供应短缺和油价过快上涨,沙特、阿联酋等国很可能不再坚持延长减产协议,而是在美国的配合要求下退出减产行动。

  多国反对美国取消豁免

最后,伊朗原油进口国面临新的政策选择,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趋向紧张。

在此前美国宣布的豁免名单中,希腊、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地区已将从伊朗的原油进口降为零,而中国大陆、韩国、印度、日本和土耳其仍保持了相当规模的伊朗原油进口量。

目前,距离豁免期结束仅有十天左右的时间,要求这些国家完全“清零”不太可能,即使将原定在5月发货的石油运出伊朗也存在困难。

但若这些国家继续进口将面临美国的制裁报复,油价升高还可能使部分国家面临更大的货币贬值和通胀压力。一直期待延期的日本、韩国,都对美国取消豁免表达了担忧;土耳其更是明确表示反对单方面制裁,将继续购买伊朗原油;依赖伊朗石油的印度,也是急于寻求应对之法。

因此,伊朗原油进口国的政策和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国的制裁效果和伊朗的生存环境;而难以摆脱伊朗石油进口的国家,与美关系也面临着新一轮的紧张。

短期来看,美国很难将伊朗的原油出口快速“清零”,伊朗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寻求规避制裁新途径的同时采取反制措施。同时,来自国际原油市场、石油进口国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未来该事件的发展前景受到多方博弈的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邹志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宣传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展示国家石化产业形象,参与国际石化产业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石化产业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 china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